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过三关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过三关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的设想,以及前期的努力,持续至今长达十几年,一直纷争不休。此次终于尘埃落定,并明确了三地定位,确立了北京唯一中心地位,可谓是一大进步。不过,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否实现,还存在三个方面的考验。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立了京津冀的重要国家战略地位。作为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牵扯国家最大关注的战略,京津冀规划的成败,关系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转型是否顺利。

京津冀一体化的设想,以及前期的努力,持续至今长达十几年,一直纷争不休。此次终于尘埃落定,并明确了三地定位,确立了北京唯一中心地位,可谓是一大进步。不过,笔者认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否实现,还存在三个方面的考验。

第一,是环保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时至今日,国家确立了五大主要战略区,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现实而论,京津冀排名前三,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后起之秀。但从长远来看,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性较低,未来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有所下降。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劣,未来发展空间受到巨大挤压。长三角和珠三角,与京津冀一样,都属于先发区域,但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先天禀赋优越于京津冀,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存资源— 水资源,长三角和珠三角远远超过京津冀,虽然长三角区域也污染严重,但其恢复起来也快;京津冀则不同,其腹地处于华北平原,传统上就缺水,虽然南水北调有所缓解,但仍非根本解决之道。未来京津冀的发展,仍将受制于水资源的缺乏。同时,京津冀的环境破坏程度,远超珠三角和长三角,更难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后者处于长江流域,生态基础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弹性大。

2014年,长江中游所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均保持了高速发展,武汉、长沙等城市亦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其生态环境,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尚有巨大空间。重庆和成都,亦是如此。但京津冀的战略腹地,不仅经济增速下滑,且生态破坏严重,未来环保压力巨大。2014年,河北经济增速仅为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消除雾霾,河北去年的支柱产业受到了强力打压,减产不少。APEC会议期间,更是关停了不少企业。国务院2014年给河北省下达了减产任务:到2017年,钢铁减产6000万吨,水泥减产6000万吨、煤炭减产4000万吨、平板玻璃减产3000万吨。而在2014年一年中,河北已实现钢铁减产1500万吨,水泥近4000万吨,平板玻璃2500万吨。折合成产值,损失超过数千亿。2014年,河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为国内幅度最大之一。但代价沉重,当年河北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查处最严的环保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企业7090家,行政处罚环境违法案件2357起。折合成损失,也达数百亿以上。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