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并把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红线,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严重破坏将终身追责。在此情况下,可以预见,未来京津冀仍将处于环保高压之下,经济发展仍然要受到巨大制约。
第二,是京津冀三方利益的平衡。
京津冀战略纷争十几年,始终难以落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难以平衡各地利益。京津冀夹带了两大直辖市,政治序列地位颇高。一直拖到去年,才设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并由政治局常委、副总理张高丽亲自兼任。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际推动者为国家主席习近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几经变化,刚开始是京津虹吸河北,河北为京津的发展做出重大牺牲。后来,三地要各自发展,为此提出了两核多点模式,其中,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与北京分庭抗礼。直到规划出笼前夕,进行了最后调整,确立了北京的唯一中心地位。北京仍维持四个中心不变,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而天津则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而未来在政商交错的格局之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三地之间的关系仍需协调。
第三,是产业协同与发动机制。
京津冀产业难以协同,是一个长期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彼此产业关联度小。北京重点搞第三产业,成为大陆城市中唯一一个三产占比超过75%的城市。天津则搞重化工业,河北偏重煤炭、钢铁、水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河北真正能承接的北京产业并不多。
二是在未来布局中,三地产业规划有很多同质化的地方。在北京和天津的重点产业中,都提出要着重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而河北也提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
京津冀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发动机制。北京和天津接近,与河北的差距却很大,客观上形成了两大一小的带动机制。这种机制,与长三角的上海单核、大珠三角的香港单核机制差别巨大。一个处于绝对先进地位的发动机,一个广阔的发展腹地,这种模式最具活力。而京津冀却是大机头,小机身。如何发挥三地的协同效应,是未来的一个长期挑战。
(作者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智石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城市战略中心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