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再认识 (2)

《论持久战》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再认识 (2)

毛泽东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其对战争规律的透彻理解,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民众心理的准确把握。众所周知,决定战争胜负的变量因素有很多,如军队的人员、武器的精良、士兵的训练有素等,每一个变量因素都会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有人的因素,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无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争,都是在“人”的因素上下足了功夫。毛泽东看到,单单凭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仅靠共产党的力量,也同样难以打败日本,必须发动广大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实行全民族的抗日,这才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正途。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式发表是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当时毛泽东围绕《论持久战》进行了连续6天的讲演,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论持久战》共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有人说,“持久战”的作战思想最早是蒋介石提出,而非毛泽东;持此论者称:蒋介石早在1932就告诉记者说,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我们就把首都迁往四川,以适应长期持久战。这也被认为是蒋介石最早提出“持久战”的证据。且不论这段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也不论蒋介石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对抗日态度的暧昧和反复,单就其中对“持久战”思想的理解,就显得十分幼稚和偏狭。“持久战”是一种系统的军事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缜密的逻辑论证,远不是某人的一两句话就可说清道明的。

蒋介石是否对记者有过上述表述,尚有待考证;但仅从字面看,只能说他有一个说法,只是他作出的一个简单判断,并未上升到一个理论,因为他没有对持久战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更没有将这种思想装进“所有官兵和民众的脑子里”,成为指导全民族抗日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倒是国民党内陈诚和蒋百里等人有过“持久战”论述和言论,但均与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主张不同,立场也不同,难以望其项背。

事实上,毛泽东的“持久战”观点早在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提出了。他说:我们还得准备再花一个应有的时间,像过去那样地过分地性急是不行的。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完善的过程,至1938年5月才臻于成熟。还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等人均对持久战思想有过积极贡献。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式发表后,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用来装点门面,而是用其指导当时的战争实践,他不仅用“持久战”的思想武装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而且也设法装进了包括国民党军官在内的中华民众的“脑子里”。史料表明,蒋介石、白崇禧等国民党要人看到《论持久战》后,深为叹服。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军,把它作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1939年《论持久战》英文版发表,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实践证明,《论持久战》确实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武器和旗帜,“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指路明灯”。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