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衙门”不能成为反腐盲区

“清水衙门”不能成为反腐盲区

图书馆馆长亲力亲为采购图书,只因采购经费大有“油水”;成批购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副校长亦从中觅得受贿“良机”;全民健身风潮正兴,负责体育器材采购和验收的体育局副处长不问器材优劣,只看代理商是不是“好姐妹”。随着国家对文教体事业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些人们眼中的“清水衙门”也暗中滋生了不少蠹虫、蚊蚋,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现象频现。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里,诸如图书馆、学校、体育局等靠财政拨款过日子的文教机构,手中既无令人艳羡的审批大权,更无任由支配的社会资源,当属与腐败无缘的“清水衙门”。然而,近年来诸多“清水衙门”贪腐现象频出的事实,却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清水衙门”真的是腐败行为的“绝缘体”吗?

纵观发生于“清水衙门”的腐败丑闻,其贪腐手段并无多少高明之处。腐败分子主观上基于“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化认知,“靠山吃山”、“雁过拔毛”就成为其惯用的贪占伎俩;从客观环境而论,国家关注民生诉求、加大文教体投入的政策扶持走向,让“清水衙门”有了千载难逢的“肥差”机遇;就内部监管而言,一把手说了算的权力独揽和暗箱操作,也助推了“清水衙门”官员搅浑水、捞油水的发财企图。

正如强势与弱势的相对而言一样,“清水衙门”与“油水部门”原本就没有泾渭分明的清晰边界,也并不是判断腐败是否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会成为腐败“敏感地带”,关键要看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监管机制、透明的办事程序和有效的权力制约。如果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讥讽了古代“清水衙门”的腐败现状,那么“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民间俗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看重话语权分量的权力欲望心态。

权不在大,有用就行。许多小官巨贪的案例佐证了权力的致命魔力,那么“清水衙门”滋生贪腐蛀虫也就不足为奇。只要为官之人贪心不改,制度监管稍有松懈、手中权力失去制约,任何资金拨付、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的公务事项,都可成为包括“清水衙门”在内的经办者雁过拔毛、火中取栗的绝佳机会。

不管是权力集中的重要部门,还是所谓的“清水衙门”,都不是反腐盲区。“清水衙门”贪腐案频发,既透视出腐败分子的机关算尽和无孔不入,也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和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秉持反腐败无死角、无禁区、无盲区的零容忍态度,无论部门“冷热”、权力大小,都应该纳入监管视野,切实做到有腐必反、严惩不贷,警钟长鸣、除恶务尽。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