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是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形态。迄今为止,现实中的社会主义都没有消灭私有制、商品货币关系,更没有消灭国家,因而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过渡时期”。马恩所提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划分囊括了所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回归经典作家的过渡时期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牵涉到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而探讨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正确划分过渡时期的界限,认清过渡时期性质的关键。
过渡时期的双重历史任务
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把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概括为四个“达到”,即“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由这些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这个历史任务最核心的部分是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从一般意义上去废除私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因为资产阶级私有制是私有制“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以前的那种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大工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使它走向末路。
然而,理论只是对历史趋势的推演,现实远比理论更为复杂。共产主义者并不是要教条主义地等到资本主义大生产消灭了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后,才去夺取政权,改造生产关系。实际上当无产阶级取得统治的时候,社会中不但存在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小生产者和小私有制。不仅后来东方的落后国家是这样,19世纪马克思寄予革命厚望的德国、法国其实也是这样。马克思在讨论法国1848年革命时已充分认识到农民的小私有制对革命的影响。对它的改造,要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要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大工业的帮助下进行。
所以,只要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最后一个小农的地方,过渡时期的经济改造都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消灭作为私有制最高形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二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残余的农民小私有制。
过渡时期双重历史任务的实现方式及历史条件
过渡时期的双重历史任务有着本质的区别。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以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之上;而小私有制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往往同无产阶级一样是大资本盘剥的对象。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对两种私有制持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将采取直接剥夺的形式,用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而对依靠自己劳动的小私有者,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引导他们走合作的道路,用合作的方式扬弃其自发的历史局限。
由于双重历史任务的复杂性,过渡时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斗争和曲折的、多阶段的历史时期。但是这个历史过程会有多长,几十年,还是几百年?马恩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他们只是谈到,这取决于夺取政权时的历史条件。
这些历史条件首先是夺取政权时国内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有的工业领域,例如邮政、电报和铁路,一开始就排斥其他的资本主义经营形式,而容易被私人或国家所垄断;有的工业领域则需要经过一定积累和集聚的时期,才能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大量生产资料向少数人的集中。生产资料越是集中,全社会则越是具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对一小撮专靠剪息票为生的、对全社会进行露骨剥削的人进行剥夺;社会化的大生产程度越高,资本主义则越是能为未来社会的联合劳动和联合占有提供物质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与小生产被资本主义排挤的程度是相关的。这种发展程度决定了过渡时期开始时,有多少小私有者还处在小生产的状态,决定了无产阶级是否掌握足够多的工业总量,以致能够给那些合作社提供更多的帮助。
其次,一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其过渡时期的长短还取决于能否从发达国家获得支持,直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谈到了欧洲革命“同时胜利”的可能。这一思路到了马克思晚年更加明确和成熟。针对俄国革命前景,马克思将这一思路发挥为东西方革命互补的思想,即俄国革命促发欧洲革命,在西方工业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为俄国公社提供帮助,公社越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把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所以,较为落后的国家的过渡时期有多长,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还取决于能否从较为先进的国家的无产阶级那里获得帮助,能否直接利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
除去上述的两个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条件,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和政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在漫长的过渡时期中逐渐摸索出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因为有了无产阶级民主才能制定出符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策略和政策等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