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的复杂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一方面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推演,另一方面是对欧洲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总结,但是在他们并未亲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以打开世界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的方式在落后的东方取得胜利,过渡时期建设也是在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现实和过渡时期理论的历史背景存在不少差别。
第一,不论是在一战后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俄国,还是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初获政权的无产阶级都面临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困境:苏俄经过一战和抵抗外国入侵,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国刚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脱胎不久,资本主义还是新生事物。现实的社会主义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达。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杂过程,而不仅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在落后国家,最典型的如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列宁主义的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广大农民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长时段内,农民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经济是经济的主要成分,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缺乏引导农民走合作道路的大生产的示范,也缺少对农业合作社的大工业支持。如何动员小农自觉自愿走合作化的道路,并用什么工具来组织这种小农合作社的集体生产,就成为横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难题。所以,改造小私有制的任务也变得十分复杂。
第三,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兴起了社会主义和民主革命的高潮,但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愿实现多个国家,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形成东西方互补的社会主义国际局势。相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绞杀失败之后,对其实行了封锁,并最终形成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单个东方国家如何在被西方发达国家封锁,得不到先进生产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又如何应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冲击和渗透,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总之,社会主义的现实,即现实的过渡时期面临的生产力条件、阶级结构、国际背景的复杂性远远超过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分析背景,因而过渡时期也变得更加漫长、曲折,过渡时期理论相关问题也变得更加丰富。
社会主义的现实经验对过渡时期理论的补充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补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如,对落后国家,马克思晚年讨论了在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但是现实提出了落后国家单独胜利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又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落后国家直接利用资本主义成果的情况,但社会主义现实提出了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活动方式”,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环节的情况;再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东西方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并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社会主义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力量比较弱小,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两种力量如何共存、社会主义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准则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文明的命题。马恩之后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过渡时期理论:马克思着重强调改造资本主义;列宁从落后国家的国情出发,强调先要利用资本主义,同时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为我们完善过渡时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进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