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拓展中国道路的科学引领

“四个全面”:拓展中国道路的科学引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已作出明确界定,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进一步诠释了中国道路的内涵、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实质、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特色,为我们不断拓展中国道路提供了科学引领。

引领我国现代化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中国道路的既定目标。“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与现代化紧密相联,核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我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变革和转型,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都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三步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而,现代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其过程是分阶段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界定,其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特有的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途径和动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的和旨归。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求国家治理法治化,没有国家治理法治化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定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现代国家必须是法治国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方略。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不同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但都离不开执政党的科学领导和决策。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由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来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凝聚各种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担负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树立政党权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

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如何把握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拓展中国道路不可回避的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注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种要素,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个全面”内部构成要素的协调。“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就其内在要求来说,都必须做到不留“短板”、不存“死角”,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整体推进。因此,每一个“全面”的覆盖范围、实施路径均具有系统性、协调性。

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协调。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有机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协调,既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因为有战略举措的支撑而成为可能,也使战略举措的实施因为战略目标的确立而有着力点、针对性,从而使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关系的协调。如何处理好国家、社会、执政党的关系,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社会、执政党的关系有着不同类型或模式。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都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升。“四个全面”强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依据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从而实现了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关系的协调,确立了现阶段我们处理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科学方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