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模式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探索和建设微传播教育体系实践,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在思路上,应注重从传统的宣传思想向新兴的传播理念转变,着力构建生动、鲜活、亲和的微传播教育话语体系。宣传与传播都着眼于让受众接受一种观念或者得到一份信息,但传播更强调通过受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潜移默化的有效方式来进行,更突出以人为本、务实求效的特征。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更为精确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呈几何级扩散,在丰富信息交流方式、社会交流模式,提升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功效。新形势下,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新思维、转变思路,改变过去那种由上至下、我说你听、“灌输—接受”的传统宣传思想模式,而更多地采取双向互动、“发布—沟通—反馈”的传播理念形式,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传播。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要注重语言的亲和力、对话的平等性、受众的接受能力,通过创新话语表达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通过对话语表达规律的探索,结合人们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和对于话语的接受要求,寻求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内在机制。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渠道和技巧,突出以发布信息、提供服务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寓教于乐,娓娓道来,实现从官方语言走向受众语言,在发布、转发、评论、互动、分享中引发思想共鸣,形成思想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覆盖、宽领域的宣传教育中深入群众、植根群众、引导群众。

在方法上,应注重从传统的宏观号召向新兴的微观渗透转变,着力构建尊重、关心、共鸣的微传播教育方法体系。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规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相对长远性、高度凝练性和极大普适性的特征。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这种理论化、抽象化的核心价值观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和文字上,而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加工和转化,努力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接融合。而推进这种对接融合,关键要有新办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口号式的宏观号召,更加注重融入性、融化式的微观渗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生动形象,使所发布的信息和传播的理念吸引眼球、引人入胜、直达人心。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达的观点的内在价值,有赖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价值观最好要融化在故事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诠释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注重人文关怀,把现实生活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逻辑起点,善于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情感需求,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尊重人、关心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尊重、关心、共鸣的微传播教育方法体系。

在机制上,应注重从传统的线性传播向新兴的体系建设转变,着力构建引领、互动、实效的微传播教育推动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必然也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之中,体现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各方面。特别是面对微时代传播主体的草根性和平民化、传播方式的随意性和个性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裂变式,要在多元、差异、共生的微生态系统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就必须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等微传播教育平台,围绕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面生成项目,以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为抓手,着力构建引领、互动、实效的微传播教育推动体系,拓展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文艺化的传播教育途径,推动宣传教育从单一、单向式向多方法、多载体、双向交流式转变,切实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