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理论创新中的“国家形象”构建(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理论创新中的“国家形象”构建(2)

二、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意识形态指向

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始终围绕着国家核心利益服务并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总是由意识形态所主导。当代中国建构“国家形象”,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和新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明确“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指向。

(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国家形象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中,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已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国际竞争的重心也逐渐由以军事为重心转化为经济、科技、文化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以国家形象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逐渐主导和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指出:“在拥有硬实力之后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难道美国希望在欧洲大陆上统治某个国家?绝不!因此,在马歇尔计划中我们提出了软实力构想和对软实力的重视也同样发生在同日本的双边关系中。”[3]由此可见,美国对其世界霸权的维护越来越依赖经济手段、意识形态与文化手段等软实力,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宗教等关乎“形象”的软实力层面。软实力的博弈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竞技场上的重头戏。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早期的船坚炮利的军事“硬实力”战略,已经越来越被信息战、攻心战、“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软实力”所取代。对此,我们必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国家形象的构建。

(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

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国家形象必定是以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内涵为基础的,是对一国内部事务的一种反映。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4]1093邓小平也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5]38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教训表明,在新时期,我们正是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指导作用,我们党才能正确指导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才能使人民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正是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最好展现,也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最生动的演绎。

(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和倡导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国格魅力,对世界上其他各国是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取决于这个国家有没有稳定的、持久的、普适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可以支撑这个国家在各种苦难、纷乱和挫折中仍能满怀豪情,英勇抗争,奋力崛起,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展现的关键所在。以美国为例,这个国家在其建国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内乱,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国民都认同和秉承着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个性自由、天赋人权、平等民主等。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梦想,实现自我。自由、平等、民主是美国向世界其他各国输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核心价值观具有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功能。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倡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跳出西方伦理话语体系,提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价值伦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我们党牢记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政治智慧和理论自信,也为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确立、中国文化价值的世界认同,提供了某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原点。

(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具有包容多样性和富有批判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生不息,延绵发展,在其文化传承和价值倾向上必须保持适度开放包容性,必须善于接纳其他各国、其他民族先进的符合发展潮流的因素和力量。当今世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和祈盼,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在一个世界多极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界中,各国对世界形势与国际关系的认识、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与利益的追求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国家间、种族间、宗教间、文化间的利益冲突和思想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当代中国建构“国家形象”,应当展现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胸怀;展现其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情怀和浩然正气。我们主张通过和平、发展、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世界的安全困境、发展障碍和贫富差距,是一种融合国际关系的合作性与冲突性、国家利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国际秩序的建设性与批判性、国际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国际组织的开放性与集团性为一体的共存共荣的外交意识形态,也是塑造开放包容多样性之国家形象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国家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剧烈的、复杂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普世价值”、话语霸权和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潜移默化地向中国推广其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从来没有改变。因此,在强化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和主体存在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五)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保持民族性和赋予国际性

国家形象的承载主体是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和全球秩序的基本单位。国家形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族的烙印,反映一国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概都会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法国人比较浪漫,德国比较严谨,中国人比较传统保守。民族国家是国家形象构成中的形象客体,不同国家所固有的民族特色是国家形象最终形成的基本“素材”。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形象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鲜明民族色彩的形象。一个不反映民族特色的国家形象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当然,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演变,国际性是民族性的发展和舞台。国家形象的构建,要富于本土性,才富于民族性;要富于民族性,才富于国际性。当代中国展现国家形象,保持她的独特性和民族性绝不意味着某种保守的观念。因为只有善于与世界交流,善于博采世界精华,又敢于与世界碰撞、竞争,并且能保持民族特性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更加需要保持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