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构筑基石。国家形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和方式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不断形塑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梳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成果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并正在努力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创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形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价值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发展的现实诉求,同时也是现当代中国赋予自身国际社会性身份和大国成长的必然路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背景下,主义和社会制度之争逐步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冷战思维”不能解决民族振兴问题,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是死路一条。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既不能走“回头路”(即在封闭状态下按计划经济搞建设),又不能走“邪路”(即放弃社会主义搞所谓“全盘西化”),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展现的是实现大变的中国,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是富有希望的中国。邓小平多次强调:“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5]315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维护、塑造好凸显改革开放的国家形象成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和特色亮点。
(二)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形象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令世界惊羡。近年来国际舆论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话题的热议,即是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强烈反响的例证。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国家形象最显著最突出的本原要素。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本世纪初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方式主导介入担当相应责任和提供援助,并在世界范围倡导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国不仅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影响,而且有力地带动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赏。但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上一些人出于种种心态散布“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谬论,攻击我们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等。对此,我们应予以澄清、说明。要全面客观地传播我国的发展形象,既要宣传成就,当然也不必讳言存在的问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指标仍居世界后列,我国正在努力通过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以实现长治久安。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经济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国际金融、贸易体制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一个时代境遇和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各种主义、道路、模式纷繁复杂,争奇斗艳。在这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坚持和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只有本国人民群众和执政党自己寻找、创造和决定的革命建设道路,才能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正确反映本国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由于坚持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才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革命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5]3“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我们国家的政治力量就更加重了。”[5]16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四)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成功,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崛起,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崭新道路。中国的崛起自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疑虑,都在思考和评估着它会带给自身怎样的影响。前不久,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6]习主席意欲藉此醒狮比喻,向世界阐释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早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新思维,这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服务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一条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独立自主、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之路,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构建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就是要传播、展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形象。所谓“崛起”,就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影响和拉动;“和平崛起”,表明的是我们不是通过扩张和掠夺、挑战现存国际体系、建立军事集团和势力范围等霸权方式来实现崛起,而是通过中国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体制的不断变革,通过中国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和能力的不断加强来实现。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和平崛起,既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智慧和发展实践理性的继承,也是符合世界文明潮流的发展之路。
(五)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刚健有为的形象
刚健有为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周易·大有》中提道,“乾,健也,坤,顺也。”“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意思是指健是阳气之本,顺是阴气之本,两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地位。“刚健”是君子的品德,君子法天,应当自强不息。由此,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主动意识的鲜明标志。在国际社会中,刚健有为,绝不是急功近利、盲目蛮干,更不是恃强凌弱、霸权专断。刚健有为,就是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负责任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地区安全合作和世界共同安全;开展国际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现存国际秩序的调整和改良。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不合理、不公正和不民主的一面,权力长期过度集中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个别超级大国手中。因此,中国应该着力推动国际体系和秩序的调整和改良,不仅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对现存秩序的不足提出批评,而且还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改良方案,并力争为其他国家所理解和接受。与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