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删帖肆虐是对权力的一种滥用
网站删帖,看似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却成为了很多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删帖的背后除了存在着利益的输送外,也暴露出官员权力的一种滥用。
据犯罪嫌疑人介绍,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
在单位内部安排人员负责互联网上监督自己单位的舆情,按理说是一件合理的事情。单位可以根据互联网上对自己单位的反映做出决策,这样更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行使。然而一些官员却把这项工作当成监督自己负面消息的一种权力,一旦发现自己的负面消息,地方官员面对负面帖子动辄删帖。因为当地的网络论坛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控制起来相对方便,能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删帖行为无疑是官员对权力的滥用。
国家网信办曾经对外公布了首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原中央外宣办副局长高剑云案、海口市公安局网警支队一大队原副队长魏壹宁有偿删帖案等赫然在列。这些就是典型的权力在删帖上的滥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不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转而成为牟利的一种手段。
互联网上出现负面帖子,官员删除,官员的行为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另一方面,举报的帖子依旧会出现在互联网,而官员还会想方设法删帖,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就像“表哥”杨达才事件一样,当他发现有人举报他,他会动用自己的关系去删帖。而不幸的是,删帖后举报并没有了解。发帖举报的仍然很多,或者实名举报,又或者网站发帖等等。
像这种官员删帖的事件当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官员能够靠删帖息事宁人,而大多数都会付出代价。有的是没多长时间就被举报拿下,而有的确可以靠删帖躲过几年的举报。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自己种下的恶果总有一天会东窗事发。
之所以存在着如此庞大的删帖队伍,可以说都是官员的权力滥用在养活着他们。有人说,“权力寻租莫过于此了,行业内都知道,想删帖,找网络管理部门是最有效的。”不如我们提到的原中央外宣办副局长高剑云等等。
有人说,“群众监督官员那什么去监督?报纸监督?那是要审查的!网络监督?那是要删帖、封号的!电视台监督?那是你们全权掌控的!写信要求监督?那是要跨省的!”这个网友的话我们不能全信,但至少说明这种事情确实存在,官员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维护自己形象,打击异己,除了删帖还有很多手段。
网络是自由的,当这种自由被一种叫做权力的东西所束缚,就会变得“偏离轨迹”。官员的权力理应为百姓牟利,当这种权力不再为群众牟利,而变成官员利己的一种工具,这样的官员离下台也不远了。
删帖产业链利益源头在哪里
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迅猛,无论是“官员包养情妇,为其写下保证书”,还是“全国最牛检察长豪车、豪房”,这样的“重磅新闻”层出不穷。对于网民来说,举报曝光更为方便;但对于一些“心中有鬼”的官员或企业来说只怕是如坐针毡。所以应运而生的删帖产业便愈发的红火,从删帖操作员到中介一应俱全,庞大的利益链背后是旺盛的“黑色”需求,那么到底谁是利益链条最顶端的客户?
在新闻中,有一个数据很是抢眼:某县级领导花3.8万元删帖。到底是什么样的举报让这位领导如此“下血本”?如果举报是假的,那么身正不怕影子歪,更可以严惩造谣之人,如今这样“下血本”删帖,不得不让人怀疑帖子爆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自身出了问题,不想着怎样弥补,却只想堵住悠悠之口,真是忘了为官之本。这些利欲熏心的官员们是这条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源头。
删帖产业链另外一个主要的服务对象则是一些企业,删除的是各种源于论坛社区、帖吧及新闻爆料台的涉及企业的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无非是关于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披露,如果自身产品质量过硬,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曝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黑色产业链的铲除更不是易事,尤其是某些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相关的法律脱节更是给侦查工作带来阻碍。
面对此情景,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彻底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需要一些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企业也要加强自身产品建设。除此之外,也需要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进行严惩,并对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编辑的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建立有堵有疏的机制,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及虚假不实的信息要建立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