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包含深刻的发展道理,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寄托着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向往。可以预期,随着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一理论将以其强大的解释力、预测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关系思想理论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促使发展中国家主要用西方学说和标准诠释本土经验和世界发展的时代成为历史。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将有力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自身发展经验、对融入世界切身体会的总结而发出的时代强音。在过去一个时期,虽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显著加大,但由于在理论创新方面未能实现同步,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一直未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话语权,在精神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限制和束缚了其设定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机会和能力。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给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精神指导,肯定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增强了他们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利于他们增强对自身道路和制度选择的自信。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是现阶段我国为世界贡献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发展贡献相适应,我国应及时提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学说,在真正成为世界级大国的同时贡献思想理论智慧。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凝聚中国经验,诠释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气派,充分表明我国有能力推出新的思想体系,有能力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与革新。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引导、规范和塑造中国人民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如新加坡政要李光耀生前所说的那样:“中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成员。这种接受本身就为我们这个世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方面,中国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的不是削弱、挑战和替代既有多边金融机构,而是与这些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突出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点,目的同样是在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