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

“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摘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这就要求以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激发“第一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抓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总结,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

关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精辟论述。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又作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技术提到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首位,创新了生产力结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鲜内容。习近平同志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新的实际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进一步将生产力结构排序引入现实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在理论上使“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嵌入经济运行,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发展,为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发展极限论”等绝对化观点。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终将枯竭。这种观点具有促使人们节约资源的积极作用,但它静止地看待事物,过于悲观,有绝对化倾向。按照这种观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是世界上的资源难以支撑的,就会推导出发展中国家不要发展了的谬论。这也是西方有人制造所谓中国“发展极限论”的一个思想根源。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在特定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创新可以突破此类限制。“第一动力论”引导人们向前看,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以供给或需求拉动增长的发展路径。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认为,供给本身可以创造需求,增加投资就可增加利润、开拓市场。但现实中,在资本积累规律作用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供求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对此,又有西方经济学家主张以扩张性财政政策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这虽然可以一时缓解矛盾,却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并向劳动人民转嫁负担,饮鸩止渴,引发滞胀。相比之下,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发展生产力,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升广大劳动者满足需求的能力,使供给与需求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而且,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动力”论将社会经济循环的“四环节”丰富为“五环节”。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第一环节。提出“第一动力论”,表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原来蕴含在生产之中的科学技术独立出来,成为推动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环节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形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五环序列: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是社会经济循环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动力”论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培育、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是通过经济危机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同志说:“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