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如何避免三大“兴衰陷阱”)
当前,我国正以新兴大国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能不能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时顺势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航程。总结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将其称为“兴衰陷阱”。
如何避免“保罗·肯尼迪陷阱”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研究了世界500年来大国的兴衰,指出大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战线过长”,亦即在世界全方位发力。战线一旦拉开,就像是启动了一个自我运转的进程,无法停止,致使用力过度过散。即使一国资源再多,也难免最终耗尽。肯尼迪由此预言了苏联的衰亡和美国的衰退。
摆脱“保罗·肯尼迪陷阱”,避免出现重大战略性失误,首先,应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所必为,有所不为,防止脱离自身实际的战线延长和拓展。二战后,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强国,开启了两极时代,与美国进行了全球性争夺,最为突出的是军备竞赛,最终耗尽国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历史终结”而欢呼膨胀,唯我独尊,四处插手,滥用军力,结果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国力相对走弱。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鼓吹中国责任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其本质是要求中国在全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内来看,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已是实力强盛的超级大国,应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为主要战略目标。根本而言,当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战略上需要保持定力,不能不切实际地拉长战线。
其次,应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与军事实力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与安全不可偏废。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通过推动共同发展,形成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第四次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再次明确了经济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