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指出,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守成大国也必然遏制新兴大国,双方终将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当时的斯巴达和雅典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结果雅典失败,斯巴达也伤筋动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此总结为国强必争、争则求霸的大国历史宿命和国际关系铁律。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客观而言,中美两个世界性大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随后,新型大国关系被进一步诠释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对话中,新型大国关系都是重点。这表明,中美两国都想避免重蹈大国争霸的历史逻辑。在“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方面,中美双方分歧不大。但在“相互尊重”问题上,美国心存疑虑。美国把领导世界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把中国崛起视为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此外,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冷战思维,不会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秩序,这也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
化解“修昔底德陷阱”,需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国要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包容性发展。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作为后起国家,中国尊重现有国际秩序的合理性,从行动和心态上呈现“不称霸”的一贯政策,对国际体系主张改革而不是革命。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相比,明显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包容精神。
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改革现有的国际机制,接纳中国和平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创始成员国,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当前中国经济已同世界深度融合,完善现有国际机制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约有6%的份额将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作为最大股东国,但至今尚未批准该方案,导致改革方案迟迟未能生效。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也承认,成立亚投行是不得不为,57个创始成员国积极响应中国倡议,也体现了世界各国对美国阻挠国际机制改革的不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