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学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为经济学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发扬这一优良学风,从我们的成功实践入手,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看来,至少在如下领域我们已经具备了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条件,可以为世界经济学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独特性

最近,国际计量史学界披露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工业化是3000余年来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人类历史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这是因为,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水平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在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在工业化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增长都符合马尔萨斯定律。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继而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但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减少,生存挑战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战争或瘟疫发生,并再次导致人口减少,如此循环不已。工业化打破了这个循环,因为工业化使人类可以迂回生产。有了迂回生产,科学技术就能对象化,财富就能不断积累。所有这一切,都带来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业化如此重要,它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他们的结论是,因为那里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是通过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在意识形态上则归功于启蒙运动,等等。

这是一个我们应该研究而且可能产生世界影响的论题。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传统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但我们走的显然是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步步走下来的。归纳而言,政府的积极作为、人民的自主创造、集体组织的转型等构成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总结我国工业化的实践经验,抽象出其中的成功要素和内在逻辑,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当可对经济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人口负担成为人口红利

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靠的是收获了几种红利,其中人口红利作用最大,而目前人口红利已释放完毕。关于人口,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人口红利,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从国内到国外,从政策到理论,人口几乎众口一词被当作中国发展的沉重负担。因为人口过多,而且人口结构高度年轻化,中国自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所以需要控制人口。对此,当时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口”,粮少人多,所以要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是“手”,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当时的条件下,前一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人口成为我们收获人口红利的基础。如今,人口红利将逝,我们需要努力延长人口红利,还须创造其他红利。

这又是一篇大文章:阐释清楚导致人口从负担向红利转变的体制机制以及技术变化过程,发掘其中的决定要素、关键环节和内在逻辑,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样,中国将为世界特别是广大亚洲、非洲国家作出重大理论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