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问题
今天,我国的城镇化沿着老路已经走不下去。实践让我们反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也犯了照搬西方的错误呢?进一步分析,是否城市的功能及概念在中国和西方存在不同,从而关于城镇化的理论,中西方也是两个套路呢?我倾向于认为是这样。众所周知,欧洲城市化兴起之前存在的是“先进的农村、落后的城市”,因而那里的政治格局是“乡村统治城市”(《共产党宣言》语)。在中国,城乡关系从来就是与之相反的。因此,基于欧美的实践谈城镇化同基于中国的实践谈城镇化,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当我们希望从西方国家借鉴城镇化经验时才发现,在那里,城市化从来就没有被当作特别重要的问题看待,像样的理论著作也十分鲜见。
因此,我国城镇化的含义、目标、起点、过程、影响以及城乡互动机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等都应重新考量。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特别重视从我国的实践中提炼理论。事实上,在我国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用传统西方标准来衡量的城镇化已陷入停顿。一方面,那里的农民不愿意用自己的土地权利去交换城市的市民身份(所谓“市民化”);另一方面,这些省份的乡村和小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着城里人向乡村流动。经济学者要做的是,总结这些地方的经验,提炼概念、找出规律、形成理论。
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一切。这种改变“大象无形”,以至于我们离开它已寸步难行。目前,全世界有大量经济学者在研究互联网问题,虽然革命性的成果尚未推出,但大家一致同意,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全部经济学都应当重写。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也是革命性的。基于互联网,我们的经济社会可能产生“去央行化”的私人货币,从而走出货币被消灭的现实道路。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在互联网的发展上走在前列。因此,我国的经济学者如果能认真总结发展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经验,提炼、概括出若干概念、范畴、规律、范式和体系,就能产生世界领先的经济学成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