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理想的情况是:政府越小越好,其功能最好也仅限于“守夜人”。与此对应,西方经济学从“单个的人”出发,基于所谓“理性人假设”,伴之以“看不见的手”,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庞大体系得以建构发展起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自古以来就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国,理想的目标不是小政府而是好政府。中国的所有经济问题都不是从个人而是从集体出发的,讲求的是在集体发展起来之后个人享受其应得的一份。在中国自隋以来便实行的科举制度下,参加殿试者回答皇帝的“策论”考题,需要“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其中以经济为主。中国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这与西方经济学是不同的。
任何不怀恶意的人都承认,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正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密钥”。但是,囿于西方经济学,多数人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同时认为,这只是某一发展阶段的情况,一旦越过这一阶段,我们还须向“小政府”“守夜政府”退却。更有一些居心叵测者套用西方经济学概念,称中国的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作用的理论,从而也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就连那位曾妄言“历史终结”的福山先生最近也在其新著《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中指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勾画出的经济社会体系是由无数个人通过契约连接起来的。然而,他在晚年接触到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献资料后,便敏锐地意识到,在远东存在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那里,一切从社会总体出发,并以总体与个体的和谐为归宿。因此,应当有一个远东特色的经济学,并且马克思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下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只是天不假年,这项研究未能完成。今天,我国的经济学家理应承担起这个历史任务,全面总结中国5000年治国理政经验,认真分析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从功能和体制机制角度加以研究,构建一个从全局而不是个人利益出发,阐述良治社会下政府应有的作用及其行为规范(而不是“守夜人”),再进一步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居民各安其责、和谐共处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抽象出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样,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梦想就是可以实现的。
破解发展的“双缺口”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是西方经济学专门研究发展问题的一个大分支,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发展领域的延伸。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普遍存在两个制约其发展的缺口:一是国内存在储蓄缺口,二是对外存在外汇缺口。破解“双缺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双缺口”的状况基本未得到改善,这才造成它们在危机后的头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当美国开始“量宽退出”,大量资本由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回流时,人们沮丧地看到“双缺口”依然如故。在这个背景下,我国自1994年开始便从根本上冲破了“双缺口”。因此,只有我国不受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内政策的外溢影响,基本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保持稳定增长。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总结这个奇迹中的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安排,并概括出若干概念、范畴,进而用某种逻辑将它们构造成体系,便能形成一个漂亮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