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2)

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2)

要有效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关键还是要从主体、机制、手段等方面三管齐下:

第一,明确职责权限,制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负面清单”。要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明确教育决策的领域、对象和事项,即明确教育领域的哪些事务应当被决策、需要被决策、能够被决策、应该被哪一级行政部门决策;哪些事务应该交给政府、哪些事务应该交给学校、哪些事务应该交给社会、哪些事务应该交给市场。长期以来各级行政部门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这种局面加重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担,使得教育行政部门重大教育决策的精力被分散;压制了学校、市场、社会的自主权、能动性,主体作用不能有效释放。此外,各项教育事务的决策主体归属长期以来也并不明确,中央、省、地市区县之间的龃龉也时有发生,一些处于“模糊地带”的教育事务时常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诿。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的“负面清单”,区分行政性事务和决策性事务,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事务范围。

第二,依托“教育智库”,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决策“外脑”支撑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在各类决策中也会引入专家、“外脑”,但智库参与决策的制度化模式还未形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师范院校和各级教育科学院为主干,其他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国各地的“准教育智库”体系。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准教育智库”向“教育智库”的转化,中国特色的教育决策“外脑”支撑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智库制度化参与教育决策奠定了基础。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教育智库”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党的领导、围绕大局、科学精神、改革创新”是我国智库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使得我国的智库更加便于整合。各师范院校和各级教育科学院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有着长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智库,更能与各级教育有机融合。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决策”新模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教育决策”提供了可能:高速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使得教育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更加深入广泛、快速高效;借助于智能移动终端普通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大众都能迅速采集教育信息与数据,这些手段都有助于决策基础确切化的实现。信息技术使决策过程中各主体的定位清晰、权限明了,流程设置更加合理,更使整个决策过程可检验、可追溯,有助于决策实施透明化的实现。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和社交软件所引起的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得各主体获取和传递信息更加便利、表达诉求更为便捷。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形成的“社群”有助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大规模意见交互,这为决策反馈及时化创造了条件。

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是教育领域贯彻中央要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的重要抓手。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规划之年,更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教育决策科学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今天,各项条件已经齐备,下一步还是要从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改革、坚持创新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