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解决高校服务社会在质量上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需政府转变职能,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综合改革。
首先,是制定服务社会的规划。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是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哈奇法案》与《史密斯-利费法》、日本的《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咨询报告均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我们应将高校服务社会工作纳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规划共绘、项目共推、成果共享。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政府与大学合作,建立社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新型社校关系。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实行特殊财税优惠政策,设立高校专项服务基金和专门服务机构,引导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融合。
其次,是构建服务社会的格局。美国高校与州级区域的分布以及人口、GDP的匹配性好,均衡性高。我们应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改变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力争到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各层次高等院校布局,围绕国家综合性改革试验区域、特色地域经济振兴开发区域、资源与生态保护开发区域等新布局区域,适应新需求,寻求新支点,调整现有高校布局结构,形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的局面。
最后,是利用好服务社会的政策。目前,我国应届毕业大学生创业率不足2%,而欧美国家高达20%-30%,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像这样政府激励引导高校在办学定位上由注重教学、科研向教学、科研、服务三者并重转变,在人才培养上由综合型、全科型人才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变,在服务方式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政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高校要利用好这些政策,整合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风险投资,搭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功能,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政府要激励引导高校在办学定位上由注重教学、科研向教学、科研、服务三者并重转变,在人才培养上由综合型、全科型人才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变,在服务方式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