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达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表达提升文化软实力

国民的语言能力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   禹天建 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要求“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从“语用”角度主张国际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创新,透露出中国当代政治领袖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致胜各国语言博弈的深度战略思考。在去年6月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促进语言能力共同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主旨报告,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郑重提出“语言能力提升”这一概念,并把它写入这次国际大会的主要思想成果《苏州共识》中,向全世界庄重宣示了“语言能力提升”这一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人类共同主题。由此可见,释放语言活力、打造中华民族强大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当前及今后长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使命。

国家可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

语言与文化天然融为一体。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语言又构成人类文化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一种象征。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阐释,语言是人类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即使凭借其他符号或代码来创造的文化成果,无一不需要通过社会共享的语言来“通译”并给予广泛的传播和久远的宣扬。如果将文化视为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遗留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文化创生的语境或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内涵就是指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言语”行为或“语用”活动。就生活个体而言,“语用”是构建个人与世界的深广联系、获取自身利益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重要途径;一旦离开“语用”,个人就必然蜕化为一种封闭、狭隘和孤立的自然动物,难以达成一己的社会价值和现实利益。就民族整体而言,对母语创造性功能的社会共识度和使用效度,尤其是母语语用的核心力量即思想的“表达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以及传播以后收获的国际美誉度和凝聚力等,综合性地构成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博弈的一种不可取代的重要软实力。

全社会公民(尤其是未来公民)所具备的全部母语素养,特别是其中的母语“表达力”和“创造力”,无疑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须具备的可持续增值的巨量文化资本。在我国深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巨量文化资本具有难以估算的创造性升值前景,构成国家走向伟大复兴和辉煌建树的核心精神资产。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著名论断所揭示的那样:“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