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达提升文化软实力(2)

中国表达提升文化软实力(2)

确立“表达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以培育语言能力为宗旨的母语教育,不仅是承传和吸纳民族文化必要的环节,而且是发展与创造民族文化新高度和新境界的重要奠基工程。母语教育不仅帮助年轻一代认知、理解、鉴赏和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永葆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气韵,而且以培育民族文化传人的语用能力为宗旨,最终汇合并升华为一种充满活力、激情澎湃的母语创造力,以造就民族未来的新文化。因此,“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战略任务。

着眼于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特别要强调的是努力实现母语教育范式从“接受”到“表达”的根本转型。如果母语教育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复制、盲目“悦纳”层次上“接受”语言文本,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被动地由语言所驭使;如果母语教育鼓励学习者在理性审视并用心灵过滤语言文本基础上,再独立自主地“表达”己见,那么,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够超越对语言文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自主表达的主体,并由此可能发展为这个社会群体中自由思考、担当责任的积极平等而富于理性的参与者——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精神。

两者比较,前者是长期流行的“接受本位”的母语教育的旧思维,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前提是,以往的社会文明和知识体系已经完美无缺,学习者就是有待“被塑造”的既有传统文化的接受者。而后者,则是前瞻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远景而必须重新确立的“表达本位”的母语教育新观念和新思维。表达“是人类文化的母亲”,是“语用”的目的指向和价值彰显;而自觉培育“表达力”则是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如此,母语教育才会获得促进学习者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从“表达为本”的语用命题出发,意味着母语教育要自觉借鉴国际语言课程的普遍教学形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和自由的表达契机;以思维“留白”和时间“留白”为实施途径,为学习者留足内语用(即“思”)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空白;通过以激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来引导学习者表达能量的充分释放,从而走向“积极语用”新课堂这种语言教育的真境界。尊重表达天性、提供表达契机、释放表达欲望、养成表达习惯、炼就表达能力,最终使每一位学习者的表达力伴随生活阅历的丰富化、思维品质的深刻化而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而个体母语的表达力将自然汇合并弘扬为中华民族强劲的文化创造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