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新担当

改革要有新担当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谋划中国的发展,也不论从哪个视角来认识中国的进步,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会集中在两个字上:改革。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全面的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改革已成为中国发展之魂、富强之基,真可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现代化促使生产进行不断的变革,从而要求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以适应生产变革的要求,创造更新、更大的生产发展。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这样的原理出发,将改革与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中国进步与发展的出发点与根本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要达到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由此展开的三十多年的成功改革,在开创出中国发展的大格局与新时代的同时,也全面铸就了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改革全面融入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不改革,就是停止和倒退;只有持续不断的改革,才能创造新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持续性和全面性。正因为如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更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从而创造新一轮的中国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所以,今天改革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与历史任务,与1978年开启的改革一样,都将深刻地决定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系于改革,改革的前途与命运系于党和人民。人民如何创造发展、推动改革,直接取决于党的领导,取决于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与责任担当。所以,担当是党领导人民的前提与基础,是创造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有了担当,我们的工作就能激发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能与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戮力同心,凝聚起能够克服改革道路上一切困难与险阻的人民力量;有了担当,我们的工作就能够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远离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从而将改革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治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布局,周密规划,有效推进;有了担当,我们的工作就能追赶改革与发展的潮头,努力把握机遇、开拓局面,从而能够着眼大局找机遇,紧扣现实促发展;有了担当,我们的工作就有自我改革、自我完善的动力与决心,从而在不断优化领导方式、工作作风与精神面貌中全面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与治国理政的能力。可见,在推进国家建设中,发展、改革与担当是须臾不能分离的三个关键要素,“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担当”,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个逻辑结构得以确立的关键点就是党的有效领导,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党始终将使命担当与责任担当作为衡量党员与党员干部的根本标准。

改革创造发展,发展深化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改革基础,提出了不同的改革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那就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必须有新的使命担当与责任担当。所以,改革要有新担当,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改革要有新担当,要求我们必须将对人民的责任与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统一起来。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所以,对人民负责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点。对人民负责的直接体现就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应该站在人民立场上,从全局出发形成科学的国家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超越个人、单位或地方的局部利益,摆脱功利化的政绩观和面子工程,积极有效地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发展自身,实现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在根本上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既能对全体人民有交代,也能对具体服务的群众有交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