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健康政治生态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1月13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再次告诫全党,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治生态既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是决定党的执政能力、国家建设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软实力,是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内容的软指标。因此,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实现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奠定健康政治生态的精神基础
理想信念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坚持和弘扬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毫无疑问,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首先要靠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政治生态的灵魂,是滋养健康政治生态的价值源泉。党员干部只有精神之“钙”充足了,党的组织“肌体”才能实现强身健体、正风提效。从现实情况看,党员干部只要在坚持党性问题上有所动摇,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立场有所松动,在自我约束上有所松懈,就很有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就很有可能为歪风邪气大行其道提供土壤。此外,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还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秉持底线意识,时刻紧绷党性修养这根弦,筑牢思想防线,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增强组织观念、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修炼理想信念的“内功”,增强防腐拒变“免疫力”。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基本要求,“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理想信念立住了,思想防线守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才有保证。
二是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增加健康政治生态的正能量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如何选人用人,历来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是检验政治生态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人是环境的产物”,好的政治生态可以使干部队伍人心凝聚、心情舒畅,而坏的政治生态则可以使干部队伍乌烟瘴气、腐化堕落。因此,好干部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也要靠好干部来营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要发挥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对政治生态建设的引导作用,真正形成“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的导向,形成踏实干事的良好风气和从政环境。让那些风气正、能力强、务实担当的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阿谀奉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市场、受惩戒,从根本上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既要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改善政治生态,又要在营造健康政治生态过程中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