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陕西抗战遗迹:潼关抗战河防战壕清晰可见(2)

追寻陕西抗战遗迹:潼关抗战河防战壕清晰可见(2)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数十次发起对潼关的攻击,试图西向控制西安,以北上消灭共产党,南下令国民党屈服,但却始终未能突破黄河防线进入陕西。

史海寻遗

运物资火车为避日军炮击 藏身涵洞机智“闯关”

潼关老城面临黄河,背倚秦岭,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旋即占领山西,意图突破潼关,染指西北。在黄河北岸风陵渡安置猛烈火炮,试图破坏陇海铁路线物资运输。

昨日,寻访队伍开车沿着曲折的山路来到一处伪装成窑洞的火车涵洞。涵洞上开了一个刚好可以通过火车的门,门上方有两扇方形窗户作为掩饰,涵洞顶部刻着“1932民国二十一年”、“NO17”的字样。据潼关当地居民吴震老人讲,这是当年“闯关车”留下的遗迹。

“闯关车,就是当年聪明的中国人民和日军的斗智斗勇。”吴震老人说,日军发现潼关老城里的潼关桥目标明显,每当有火车经过时便会进行炮击。当地军民积累了长期的斗争经验之后决定,火车在通过桥梁之前便开始鸣笛,日军看到冒烟、听到鸣笛后立刻开始炮击潼关,火车此时则躲在涵洞中,一旦炮击结束,迅速闯过潼关桥。“潼关军民还在铁路线以北趁着夜色掩护修筑高墙,遇到河流时候,便先用枕木堆叠,直到与铁路桥一般高度时,再以土筑墙,并且有专人放哨,对岸日军一有风吹草动,修筑人员立即撤离。”

“老陇海线1932年贯通后,成为陕西煤炭等物资的必经之地,也是河南、山西等地群众逃难的路线,就成为了日军重点轰炸对象,现在老陇海线铁路线桥墩上,还能看到当年的弹孔。”十几年前曾寻访当地抗战遗迹的潼关县广电中心主任万雅迎说。

敲钟报警者“以豆计弹”记录日寇炮轰潼关罪行

据潼关县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先后有百余名火车司机和司炉工牺牲在潼关,养路工人冒着炮火抢修线路,有一次三十余人死于日军炮火之中。

据统计,仅1938年,日军就向潼关发射炮弹五千四百余发,炸毁陇海铁路钢轨三十六根,枕木六百五十余根,击毁火车机车十二台,客货车三十四辆。

抗战期间,日寇到底朝潼关打了多少炮弹呢?在走访中,吴震和姚允文都提到了“以豆计弹”的故事,潼关当时有敲钟报警者,1938年钟被炸坏后,敌人每打一发炮弹或扔一颗炸弹,打钟人就朝盆里扔一粒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豆子,竟然有一万四千八百多粒。

口述历史

85岁潼关老居民:刚开始轰炸时逃跑 后来就习惯了

姚允文回忆,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家人从风陵渡往潼关古城走去,远远的看到东山顶漂亮的城楼,但进入城内后发现房屋已大量损毁。

在潼关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我在大炮底下震大的”,意为表明潼关人什么都不怕。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吴震为此作过一首诗来纪念:“我是大炮底下震大的,它记载着日寇狂轰滥炸潼关的历史陈迹,六十年前日寇隔河炮击,五百多年的历史名城变成瓦砾废墟。城内房屋十之八九被毁,巍峨是六座城楼和古迹已是满目疮痍。”

今年85岁的刘光明是潼关县秦东镇港口社区的居民,抗日战争发生时他仅7岁,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已15岁,亲历了在“炮口”下生活的潼关抗战史。刘光明老人说,“刚开始大家还很紧张,日本轰炸的时候都逃到城后的沟里,在那里弄了窑洞用来做防空洞,城内几乎是十室九空。经常有日军轰炸,但从未攻占成功过,大家慢慢感到了安全,渐渐地大家也就习惯了,搬回家中该做什么做什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