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70多年前的“李约瑟之问”  (4)

破解70多年前的“李约瑟之问” (4)

5、破解“李约瑟之问”,为强军兴军增添腾飞之翼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向太空。在宇宙高歌东方红的中国旋律中,气壮山河的“两弹一星”工程圆满收官,一扫百年屈辱,成为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文化丰碑,奠定了巍巍中华的大国地位。

2015年4月24日,已过不惑之年的“东方红一号”仍在浩瀚星空遨游。而与之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也依旧岿然屹立,恰似新中国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的灯塔,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熠熠生辉,照亮了后继者接续奋斗、接力前行的道路。

——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自觉

江水奔流万里长,百折千回向东去。清末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在复兴之路上不懈前行,经历过挫折,痛失过机会。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生机,打下了复兴的基石。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主席指出,“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兴衰成败,不过转眼之间。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周边环境日渐复杂,中国梦、强军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今天,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强军兴军,实现部队装备技术水平的跨越发展,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靠自己,只有靠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

老一辈科学家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将服从召唤、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内化为文化自觉,升华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价值传统,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行动自觉。这种主动投身强军兴国的担当精神、文化自觉和价值传统,是强军路上积淀升华国防科技创新文化的精神宝库,需要一代代国防科技工作者自觉继承下来,主动传承下去。

——弘扬优良传统,增强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自信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谁也不会把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送给我们,真正核心的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靠进口武器装备靠不住,走引进仿制的路子走不远。“自古华山一条路”,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国防科技,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仅600余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研设备严重缺乏,科研基础异常薄弱,称得上捉襟见肘。1949年,周总理在与科学家座谈时形象地指出,“目前我们甚至连缝衣针或自行车都还不能生产,却必须学会制造飞机”。

60多年来,从“两弹一星”扬国威、神舟天宫同巡天,到“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再到“北斗”导航、辽宁舰巡洋、“天河”超算,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秘诀”何在?在于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的文化传统!

1955年11月,冲破美国层层阻挠终于回到祖国不久的钱学森,到“哈军工”考察。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斩钉截铁地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听后开怀大笑,“哈哈!我就要你这句话!”一问一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强意识。

1986年5月,杨振宁探望身患癌症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问起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成功,才有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

前人的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民族的复兴呼唤我们勇往向前。强军路上,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我军军事科技创新这个优良传统,不断厚植创新精神,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勇于超越、敢为天下先,才能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才能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真正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