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产业优化缓解就业压力
在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商事制度改革,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巨大活力,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去年3月1日到今年5月底,新登记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2.8%,明显高于第二产业23.9%的增幅,第三产业企业占所有企业比重提高到了79%。
与此同时,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明显,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10%、93.7%、85%、64.8%。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陈敦认为,服务业大量增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将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向经济持续发展的红利转变。
通过改革,新设企业大量增长,发挥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人社部资料显示,由于工商登记、金融支持等便利化措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势头良好,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者达47.8万人,比上年增长33.3%,比16~30岁青年创业者高17.9个百分点。
严管: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市场主体“宽进”之后如何“严管”,考验着改革决策者与实践者的勇气和智慧。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行后,《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于去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该《条例》突出了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严管”工作紧随“宽进”脚步跟进到位。
《条例》实施后,企业按照《条例》的规定公示年报和即时信息的数量都平稳增加。“今年3月份,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页面访问量已经超过13亿人次,目前公示系统的访问量每天将近1600万人次。”在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看来,以前企业经营行为向政府监管部门负责,现在要向社会承诺、向社会负责,商事制度改革带动了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
张茅表示,今年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实现对市场主体的“智能”监管,推进社会共治的信用监管体系,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