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验

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验

“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即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前瞻性的优化调整。“十五”以来,我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不断调适中确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每一次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提升,都伴随着政府作用范围的调整。

在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上,从最初的“资源配置的手段”,到“市场调节为辅”,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期间,十六大报告强调“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期间,十七大报告注重“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二五”期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升华到新的高度,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问题上,《决定》明确“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决定》将政府定价范围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即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发挥的领域,如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作为政府审批的边界,“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把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作为政府的补位边界。

在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中放权于市场

政府过度干预与监管不到位并存,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第一,取消和调整大批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 2002年至2013年分7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614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72.5%。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第二,创新管理方式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逐步减少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交给市场。

第三,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已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负面清单”模式将项目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从注重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强调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和政府职能的改革。

放开民间资本行业进入 激发市场活力

放开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门槛是推进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向非国有资本开放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七大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