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积极和宽松政策应对下行压力(2)

采取积极和宽松政策应对下行压力(2)

吕政:当前政策重点应着眼于扩大内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的矛盾,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以增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主导。目前经济下行压力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重点应当着眼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第一,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我国工业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无限扩大的趋势遇到了农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由于农民支配的生产资料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出的剩余产品的价值难以与工业品交换,两大部类以货币表现的价值形成巨大的不等式,从而导致农村的工业品市场狭小。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出路在于继续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它既有利于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又有利于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改革,改变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现代大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

第二,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率成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等于投资率除以投入产出系数。2001-2010年我国经济出现高增长,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45%-50%,其积极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了我国经济的供给能力,扩大了经济总量。问题是资源消耗强度过大,加剧了环境污染,抑制了消费需求。2011年以来,我国固定总产投资增速呈递减趋势,2010-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4.5%、23.8%、20.3%、19.2%和15.1%。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的20年经验数据考察,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16%,经济增长出现下行,投资品产能过剩。较为合理的区间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保持在2-2.5:1的水平。2015年1-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4%,显然低于合理的投资增长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项目选择也需要进行调整。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以及扩大传统工业生产能力的投资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工程建设等等,都还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在这些投资领域中,一类属于公益性的投资,没有直接的投资回报,应以财政投资为主导;另一类属于经营性投资,可以通过减税、降息等政策,引导企业及社会资本的参与。无论哪一类投资,只要决策科学,规划合理,都会产生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降低商品住宅价格,激活城镇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既能带动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家庭装修装饰产业和家具、家电以及社区物业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作用。

从总体上考察,除少数一线大城市外,大多数地区城镇的商品住房供大于求。但这并不是说老百姓不需要买房了,而是房价超出了大多数工薪劳动者的购买能力。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城镇商品房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应当降价促销,而不是相反。

高房价加重了以居住为目的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套住了两代人的消费能力,削弱了对其它消费品的购买力,压缩了其它产业的市场空间。30-50岁的工薪阶层是我国城镇消费的主要群体。很显然,由于他们被房贷所困,必然要压缩购买其它消费品的支出。因此,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日用消费品工业、商业服务业、家用汽车工业等产业的市场,必然受到大多数普通工薪劳动者支付能力不足的限制。高房价还抬高了城镇工商业成本,使国民经济的一系列产业失去了有效需求的市场支撑。

通过适当增加土地供应量,降低税费,实时开征房产税等措施,完全有可能使城镇商品房地价格回归到与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