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积极和宽松政策应对下行压力(3)

采取积极和宽松政策应对下行压力(3)

刘迎秋: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至关重要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明确揭示了“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运行趋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现实,突出强调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部七省市党委负责人座谈会上讲话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突出强调稳增长,明确提出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努力实现有效“预调、微调”,切实避免经济继续下行,对于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我国经济中长远目标意义重大。

第一,“稳增长”、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处在一个中高速增长水平至关重要。过低的经济增长率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有人反复论证我国现阶段即使6%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容忍。这种观点和政策主张脱离了我国国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年均增长率9%以上,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更是超过了10%,即使因经济总量已经较大、资源约束力度已经上升,从而会导致年度经济增长率有所下调,但不会也不应当发生3个多百分点的断崖式下降。我国劳动者收入差距、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国内外市场容量、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质量和体制改革潜在红利等因素均不支持年度经济增长率出现这种局面。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4、5月份均为-4.6%,CPI连续9个月低于2%,5月份进一步降至1.2%,两者综合相当于我国已经出现了9个月以上超过2.3个百分点的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在货币供给已经持续近两年低增长基础上,今年1~5月份M2增长率为分别为10.8%、12.5%、11.6%、10.1%、10.8%,M1则分别为10.6%、5.6%、2.9%、3.7%、3.6%、4.7%。

第二,对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这一现象要冷静看待。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今年4月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达到51.6%,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对此要冷静看待,不能给予过高评价。首先,这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所导致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上升。其次,统计资料也显示,第三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主要是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而银行信贷等金融中介和批发零售等,仍然层次过多、成本过高,真正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仍然严重滞后,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还仍然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这就是说,在第二产业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和发展重点的条件下,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同国民群体和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落后的乡村与发达的中心城市以及城市中心与周边差距问题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住房质量低劣问题等等,都还有赖于第二产业的更大发展。

第三,要努力变宏观调控的事后调节为事先有效“预调、微调”。要做到科学有效的“预调、微调”,前提是找到“施调”的必要参照。其中,一个重要参照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缺口(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差额),政策调节要尽可能使其趋向于零;另一个就是通货膨胀率缺口,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凡通货膨胀率低于2%的年份都是经济趋于衰退的年份,高于6%的年份都是经济趋于过热的年份这样一个基本经验现实,政府调控部门就一定要在这两个指数发生之前做出放松或紧缩性逆向调节;再一个就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即货币供给大体为同期GDP增长率1.8~2.3倍的关系,根据货币供给高于或低于此倍数做出事先逆向调控。当然,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观察适度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及其临界值,但重点是观察上述三类参数,并由此做出有效预调、微调。

从中长发展角度看,“稳增长”的目标和逻辑是:在坚持正确把握上述三个方面基础上,切实把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的三个“没有变”贯彻落实好,进一步全面深化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项改革,坚决合并功能互相重复掣肘的政府部门、“拆庙”放权,全方位鼓励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如此等等,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所必须,还是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发展所必须,更是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从经济大国健步走向经济强国所必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