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2)

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2)

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过去,海内外学者对两个战场的研究,都曾出现一些不够全面的看法。比如,有的笼统地把正面战场称为国民党战场,敌后战场称为解放区战场。有的只承认某一战场的作用,否定另一战场的作用,对两个战场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从全民族抗战的视野全面考察两个战场的关系并给予科学的定位,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战初期,国民党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大的战役,吸引和拖住大量日军,为打破日军速胜战略,推动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正面战场的大战役虽然胜少败多,但大量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比如台儿庄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常德战役、衡阳战役等,众多国民党爱国将士血洒疆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通常在一般性战争中,游击战主要是对敌人进行骚扰、破坏,对战争只起辅助作用。可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疆域广阔的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却形成了巨大的敌后游击战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具体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抗日游击战争迅猛发展,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而且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在日军背后发起战略性的攻势作战,尤其是对日军的交通线发起频繁的致命性的持续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而不是暂时分散兵力两面作战,从而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战略防御阶段,仅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1600余次,歼灭敌人54000余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取代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仅在1944年一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就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战略上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战形式。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中国是以“熬时间”持久抗战的方式使日本深陷“泥潭”,通过长期的消耗战,最终击败日本军队。战争的特点、形态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就不同。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军事功绩,不能单纯用兵力和武器优劣、打了多少大仗、牺牲了多少将领等作为唯一的尺度,关键是看两党在推动持久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关键是看牵制和消耗日军的时间和规模。由此来看,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