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41岁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来到中国,经历了民国的动荡、抗战的烽火,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作为中法友谊的使者,反法西斯的国际战士,贝熙业的事迹正逐渐被世人所知。中国驻法使馆参赞张伟与夫人贺洁,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贝熙业先生的故事,深受触动,随后开始收集、整理关于贝熙业的各种史料,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发掘这位法国医生所留下的印记,试图还原一段曾被人遗忘的历史,展示一位法国医生和朋友的中国情缘,讲述一段中法友谊史上的佳话。他与夫人合著的《贝熙业传奇》一书已正式出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最了解贝熙业先生的中国人之一”,请张伟参赞讲述了他眼中的贝熙业—
1937年7月29日,卢沟桥的枪声犹在耳畔,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去,宛平城内的激战刚刚结束几个小时。29岁的中国农民李清来由于胸部被日本人的子弹打伤,倒在路边动弹不得。也许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法国医生的身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为他处理伤口、进行包扎,还将他送到北平继续医治,最终得救。这个医生正是时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的贝熙业。在得知使馆武官德拉菲尔特·塞内克戴少校要去宛平城视察后,贝熙业主动要求一同前往,一到城内,就开始救治无辜的中国平民百姓,李清来就是其中的一个。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法国期间多次提起一位已过世多年的法国人,“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名法国医生与中国的旷世情缘逐渐为人知晓,尤其让中国人民念念不忘的是,抗战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了大量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贝熙业即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到前线去为中国将士进行人道主义救治。他还立即建立起自己的流动诊所,收治在各地战斗中受伤的中国百姓。贝熙业用照片与文字简单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在西山下的诊所,来自南口地区受伤的中国百姓,我的助手和修女们轮班施救。所有应该送到北平的伤员都得到了救治,一个都没有落下。”
生活在日军占领的北平城,贝熙业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尽可能地为抗战军民提供援助。
在北平城外西山脚下,贝熙业有一座为患病女儿所建的中西合璧的住宅,人称“贝家花园”。由于贝熙业为人热情豪爽,与周围的村民关系很好,并且为他们免费提供治疗,“贝家花园”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贝家”。此后,贝熙业便常常往来于他在城内住所东城大甜水井甲16号与西山的“贝家花园”。
抗战爆发后,在北平西郊活跃着多支抗日游击队和八路军,日军为阻挡抗日力量北上,在京师、宛平、昌平的交界处,以及北平城区通往西山以外地区的咽喉要道,建立了大型关卡,试图切断八路军与城内的联系。
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抗日根据地的药品极为缺乏。由于位于西山北安河村外的“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连,贝大夫一直秘密救治中国军民,帮助中国抗日的事迹也“远近闻名”。1939年前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黄浩找到了贝熙业医生,希望委托他利用法国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把药品和医疗设备送出封锁线,带回西山交给平西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员。作为军医,贝熙业深知这些医疗物质对于前线将士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贝家花园”的管家王月川恰好也是地下党的秘密交通员。就这样,他城内城外的两处宅邸成了北平城与平西根据地的秘密交通联络站,一条日军枪口下的“驼峰航线”就此正式架设起来。
起初,贝熙业自己开车送药。但当日军控制汽油供应之后,汽车不能用了。为了保证这条送药生命线的畅通,贝熙业只得改为骑自行车运送药品。当时已年近七旬的贝熙业始终坚持自己亲自送药,因为他知道日本兵不敢轻易对法国人进行搜查,对身为外交官的他更没有办法,即便被搜查,医生携带药品也属于正常。每次从东城的家中出发,他都要载着几十斤的药品,穿过整个北平城,再经过大段崎岖蜿蜒的山路,骑行近40公里,才能穿过日军设置的层层关卡,到达“贝家花园”。这条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难度可想而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