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国医生与中国的抗战情缘(2)

一个法国医生与中国的抗战情缘(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求恩大夫手术台上的不少药品和仪器都是经过贝熙业运送到根据地的。1932年,北平的地下工作组成员按照白求恩大夫提供的清单,费尽周折采集了大量贵重药品和医疗设备。正当大家为运输问题而伤脑筋之时,在贝熙业的帮助下,这批医药物资辗转经过贝家花园在3天之后便到达了根据地。就这样,两位同样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外国医生、国际友人,在不曾谋面的情况下“联手”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贝熙业和他的朋友之所以会在抗战爆发后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爱得深沉。正如张伟参赞所说,贝熙业不是一个人,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友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都怀着这份真挚的感情生活在中国。他们相互激励,以见证者或者亲身参与者的身份,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中国命运。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各种社会活动之中,用自己的一生在促进中法交流。

1913年,41岁的贝熙业来到中国后,凭借高超的医术和人道主义精神,很快闻名北平。他历任法国驻华使馆医官及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同时长年担任北洋政府总统顾问。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还聘请他担任校医。除了达官显贵,贝熙业也为普通百姓治病,并且免收一切费用,附近村里的百姓至今都念叨着贝大夫的好。

除了医生的身份,贝熙业更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贝熙业是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推动者之一。那时的贝熙业还负责为赴法学生进行体检,并因此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和陈毅等许多革命先驱和新中国的缔造者。在好友铎尔孟的邀请下,贝熙业担任了北京中法大学的法方董事和校医。1921年,大批中国留学生被遣返回国,教育救国随之进入低潮。贝熙业又和他的朋友在北京西山温泉镇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村实践运动。

在抗战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周三晚,贝宅定期举办的沙龙便会吸引众多中外精英参与,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其中有法国诗人圣·琼·佩斯,他就在贝熙业等人的陪同下,周游中国,并受中国文明启发写下长诗《远征》,获得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熙业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与周围百姓相处融洽,俨然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他甚至和老友铎尔孟在西山买了一块墓地,打算终老于生活了40多年的北京。吸引着贝熙业们来到中国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真正让他们想要留在中国的,可能更是中国人民身上质朴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始终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风雨同路。

中国青年报巴黎7月7日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