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精神的刀刃越磨越锋利
硝烟终散去,伤口会愈合,但精神会永远矗立,精神的刀刃越磨越锋利。
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精神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一路走来的军事文艺,无论身陷“高大全”的漩涡,还是备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始终没有迷失方向,坚定地走在用正能量、主旋律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输送铁血、打磨利刃的最前列。
一连推出《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抗日战争》4部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作品的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对这些“红色记忆”的搜寻和记录,缘于他对传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忧患意识和文化自觉。他说:“用我的思索我的叙述,让今天的读者因祖国、民族、精神、意志与我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王树增的所为,正是在为当下的国人精神“铸剑”。
有着同样追求的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也先后推出了话剧《天籁》《红帆》《共产党宣言》《支部建在连上》、舞剧《三家巷》等“红色大戏”。用历史的目光观照现实,用现实的思考回顾历史,给历史题材创作赋予了积极的时代意义,让今天的人们明晰我党我军光辉历史的形成因由。那就是——民族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选择和托举的结果。
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耕犁还远远不够深厚。在部队多年未经战火洗礼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引导官兵积极探寻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精神源泉,在强军路上迈出坚定铿锵的步伐,我们需要更多熔铸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沉淀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
3、有魂的艺术常青,失魂的“神剧”速朽
在人类的精神发育史上,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寒冷中提供温暖、在艰难中慰藉心灵、在困境里激活力量,就是因为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神,有情感、有操守、有灵魂。
近年来,“抗战神剧”的屡禁不止,让我们不能不正视和警觉文艺创作中精神缺位、信仰迷失、道德滑坡、价值观模糊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亵渎、对英雄的伤害,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侵蚀、对人民精神家园的摧残。
无可否认,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必然会给精神文明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泡沫文艺”“快餐文艺”“地摊文艺”无论如何也孕育不出伟大崇高的精神。历史的最终珍存说明,只有那些沐浴着精神之美、沉积着精神熔岩的文艺作品才会天长地久,失魂之作最终难逃遭人唾弃、速生速灭的结局。
民族精神具有激荡心灵的活力,军事文艺具有丰腴厚实的底蕴。军事文艺只有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中汲取原生活力,才能以有魂的创作,接续民族精神的永恒生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