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一枝纤笔”如何变成“三千精兵”
七七事变后,大批热衷自由、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青年,把目光投向了主张建立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对日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的新驻地——延安,也成了他们心向往之、日夜兼程奔赴的圣地。
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来到延安后,毛泽东赋词一首赠予她:“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将“一枝纤笔”比作“三千精兵”,透露出彼时毛泽东对这些文化人能积极融入工农兵中间、在现实斗争中发挥凝聚民心兵心作用的迫切渴望。
毛泽东没有失望,一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使命的“鲁总司令”的队伍很快集结成军。丁玲在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后,亲自带领团员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结合抗战现实编戏演戏;刘白羽平时和战士们一样行军打仗,部队休整时,他们就趴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胡可在下部队慰问演出时,腰里常常别着两颗手榴弹,准备随时投入战斗;诗人田间更是一直战斗在前线,他的《抗战诗抄》都是在跋山涉水的马背上吟成的;剧作家吴畏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的一次突围中被敌人用刺刀刺进胸膛,牺牲时,他尚未完成的描写民兵斗争的剧本从挑破的挎包中飞出,散遍了白雪皑皑的山坡。
可以说,抗战文艺作品正是因为不仅渗透着抗日军民的鲜血,也染上了作者自己的鲜血,才成为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鼓点,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我们理应致敬!无论抗战的形势多么严峻、斗争生活多么艰苦,老一辈艺术家从来没有让他们的作品丧失战斗的风骨。
我们更需自省。在物质丰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军队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民族情怀、忠诚品格、战斗作风和奉献情怀还在不在?能否以经典之作给人以美、以善、以欢乐,以“好口碑”的信念品质,让人去思、去学、去仰望?
我们务必警惕。要时刻防止我们的队伍出现“离兵现象”——深入生活停在表面、慰问基层蜻蜓点水,人到心未到;不在乎来自官兵的批评,却沉醉于“名家”“明星”的吹捧。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艺术就有多少真情。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走上军营主阵地,零距离、全天候写兵演兵唱兵,成为军事文艺为兵服务的主基调。2014年,各专业文艺团体在完成百场慰问演出的同时,更强化“造血式”的文化服务,为基层留下一个个不走的文工团。全军各业余演出队也在去年一年,以士兵的忠诚、血性、刚毅、勇猛为创作元素,写出了220多个讲强军故事、传强军声音、凝强军力量的节目,他们把舞台搭在演训场上,近千场硝烟味十足、临战感强烈的演出令驻训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瞬间迸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