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寻求有效开展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工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他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后,进一步提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方针”,强调“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具体说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增强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改变中小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而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之中,中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主要靠教师来进行灌输,这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中小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和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必须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让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确保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开拓更多的领域,为其搭建主体角色的平台。学校的社团活动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它与课堂教育活动一样,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单单是学生展现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力、完善个人人格的地方,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舞台。”[5]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坚持由易到难和由近及远的原则,帮助他们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广大中小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搭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阵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强调“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中小学生普遍心智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易受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我们要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健康的互联网新媒体公共领域,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对中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舆论引导。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向中小学生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要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6]要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进而达到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有效凝聚共识的目的,为中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创新德育考评体系,发挥杠杆导向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工作不受重视的局面,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中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人们常常感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现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基础教育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到底,还是德育工作不受重视,根源在于德育没有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没有形成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没有发挥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社会上对学校升学取消奥赛、体育特长生加分形成共识。呼吁给德育加分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表明全社会强烈的德育价值诉求。近期,教育部党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同时,提出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2014年江西省宜春市“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见义勇为,因伤被特批参加单独高考,分别被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录取,社会上好评如潮。可以预见,将学生德育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其杠杆导向作用,会使广大家长和师生真正重视起来。
(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隐性课程”,具有渗透性与感染性特征。它是中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来进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为核心,以美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清新的校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人文知识和道德知识,又要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德育环境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社会媒介的一大特征是营利性目的过于突出,而德育宣传则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特殊行业的监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确立正确导向。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上,我国政府应加大投资,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道德风貌、法律法规、交往和沟通习惯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治理,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7]。此外,还需要引入“社区”这一全新理念,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模式,推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的社区服务计划,占领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社区在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进行合作: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教育,另一种则是实行社区服务计划。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小学生对此还比较陌生。要通过社区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田文生,闵如玥.重庆团组织10万份问卷调研青年生存状况[N].中国青年报,2013-10-25(01).
[2]石中英.当前加强青少年价值教育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4.
[3]陆耀庭,董碧水.59%青少年手机上网浏览不良信息[N].中国青年报,2014-01-04(01).
[4]谢雄峰,蒲永朝,周晓洁,等.中小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与对策: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J].新东方,2013(5):30-34.
[5]石中英.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2-25.
[6]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83-86.
(作者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