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与改进(2)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与改进(2)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这项教育活动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曾在北京大学座谈时对青年们提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期待;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明确提出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制度之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已经经历较长时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但是,具体实践过程的成效不是很理想,主要有这样一些具体原因。

第一,社会对个人成功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将个人的成功和他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等同起来。一些新闻媒体大肆渲染所谓的“成功人士”,将一些通过自主创业而致富的企业家定义为成功的典型,而忽视了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这对中小学生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而最根本的价值还在于其社会价值,即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一个人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只要对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就都是成功的。

第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宣传与学校德育之间缺少积极互动。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分散生活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家庭世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尽管社会上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的报道很成功,也很接地气,但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积极报道的那些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先进人物,也往往因为代沟和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当年学雷锋、学赖宁等那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更无法像当年的雷锋同志那样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与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法与中小学生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

第三,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普遍存在单调与呆板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德育工作因此也就无法放到应有的位置,从而导致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陈旧,强调灌输,推行说教,违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当前中小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大多由“85后”甚至“90后”的年轻教师担当。尽管这支队伍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但是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其德育修养和知识储备等方面都还有待提升。他们对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如数家珍,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身边的最美人物等却往往知之甚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第四,从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原因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字数相对较多,中小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不少成年人记忆和理解起来尚有一定困难,更不要说中小学生这些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的未成年人了。海南省儋州市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有5.8%的中学生、6.3%的小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词,3.2%的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不太了解”,表示“很了解”“比较了解”的只有61.3%,能将“三个倡导”完整复述出来的也只有41.8%。[4]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其更容易被广大中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是今后一段时期提升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