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严”和“实”,争做好干部

紧扣“严”和“实”,争做好干部

坚定践行“三严三实”奋力推进“两个跨越”

“三严三实”要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严”是内在要求,着眼于改造主观世界,强调的是立志修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实”是外在标准,着眼于改造客观世界,强调的是为官从政的着力方向和行为准则。理解和把握“三严三实”内涵,要紧扣“严”和“实”两个字,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抓起。

修身重在立大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修身立德的礼仪之邦。修身立德,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成才立业之本、做人为官之基、治国安邦之道。修身立德,难在持之以恒,贵在表里如一。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修身立德有三个层次、三条标准:第一个层次是做合格的公民。就是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是做合格的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章和党的纪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增强“三个自信”,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第三个层次是做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把党和人民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心中始终有敬畏。首先,敬畏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相反,无所敬畏,就会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越雷池、闯红灯、破底线,最终害人害己。其次,越是位高权重,越要有所敬畏。彭德怀同志戎马一生,临危不惧,处乱不惊,但他却也有三怕,“一怕出名,二怕言过其实,三怕脱离群众”。这里所说的“怕”,就是一种“敬畏”。再看看这两年落马的官员,要么是忘乎所以,要么是心存侥幸,说到底都是不怕。“高官”与“高墙”、“做官”与“坐牢”只有一念之差,一个人从清白到污浊也只有一步之遥。心怀敬畏就要常思常问。坚持“头条定律”,做一件事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明天一早出现在媒体的头条,自己还会不会做?敢不敢做?如果过不了这一关,那就不做。这条定律实质上讲的是做人做事要有底线,时时处处约束自己。

公权不能谋私利。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群众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一个“权”字。能不能正确认识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要认识到:权力是块吸铁石。趋之者众,不请自来,围追堵截,稍有不慎,不知不觉就被俘虏。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为民造福,流芳百世;用得不好,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这方面的教训很多。贪官落马,无一不是因为没划清公私界限,用公权谋了私利,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党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党的权力从一开始就是公权,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党员干部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就越应该更好地为民服务。

决策务求下深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落实这个思想路线就必须下深水、摸实情,搞好调查研究。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什么时候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决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党的事业就会蒙受损失。第二,做不做调查研究是立场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讲的就是对调查研究的态度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是源头活水,基层是民意所在。为官从政的功过得失最终要由老百姓来评价,因此必须始终立足实践、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从这个意义讲,愿不愿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检验着我们是不是有正确的政绩观。第三,会不会调查研究是方法问题。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是为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摸清实情,研究是为了把握规律、找准症结、提出思路。唯有扎实过硬地搞好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