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过度情绪化表达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过度情绪化表达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过度情绪化表达

在政治民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不合理或极端化“民意”的合理约束。

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开拓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局面。然而,与之相对,在这个过程中舆情的过度情绪化表达蕴含的民粹主义倾向极具危害性。舆情作为一种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呈现出情、知、意的特殊结构,与心理学研究意义上的知、情、意结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舆情作为一种政治指向性很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活动,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基本态度在实际应用层级上的体现,在种种应用中具有情绪表达更为突出的特点。如民众对一些社会刺激性事件先有明显的感性表达,包括热情的赞扬或尖锐的批评、抱怨等现象,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几乎随处可见各种情绪化表达的情况。如果只是先有一个情绪化的表达,或只是一般性的批评和抱怨,或紧跟着一种明智和理性的思想判断将情绪化表达加以调整,那么,这种表达不是过度情绪化表达,而属于一种正常社会心理现象。依照实际发生的相关案例,过度情绪化表达不仅是一种先表达出来的感性反应,而且还是很强烈的、持续性的感性反应,它没有或缺乏理性判断作为情绪宣泄的支持,也不会以一种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来结束,它是比较明显的过激、偏执、狂热以及混淆是非等情绪和行为倾向。

围绕利益诉求而产生的过度情绪化表达,一般先源于个人。但在实体社会和网络社会中,会出现由个人转变为人群集聚并产生的过度情绪化。在互联网及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从舆情角度看,过度的情绪化表达破坏了民众社会政治态度表达自身的合理性,使情绪背后的合理利益诉求发生扭曲,使合理性的利益诉求向不合理性利益诉求转化。可见,过度情绪化表达不仅仅是情绪本身的一种单纯表现,它是以情绪为伪装,对利益的一种“特殊索要”,是让包含具体利益诉求“偏好”的某种民意走向极端的位置,从而谋求利益诉求的最大化。由此,这个过程里面开始滋生和繁衍出民粹主义的病菌。

民粹主义也被称为平民主义。这个概念在最早出现时并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后来则演化为一种具有消极和积极双重意义的理论词语。历史地看,这个概念主要反映了鼓吹所谓“人民至上”“平民优先”的一种比较鲜明的“极端主义”政治立场,并在一些社会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的表现就是“煽动群氓的造反精神,崇尚以势压人的街头暴力”,是一种“极端思潮”。也有学者指出,民粹主义代表了一种政治策略,这种策略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直接演变成出于政治控制需要而对民众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鼓动和利用,以达到自身而不是民众利益的政治目的。从舆情角度看,民粹主义是把民意或民众的利益诉求推向极端化的一种思想表现,是鼓吹“民意至上”,或以极端的眼光看待民众的利益诉求。专门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在剖析民粹主义具有的双重性时就指出,它“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步时,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很明显,过度情绪化表达通过不合理利益诉求的内容和方式,追求对其情绪和利益诉求的“绝对顺从”,其核心无疑就是民粹主义问题。

过度情绪化表达包含了对表达者利益的一种不正常追求,从而带来两种需要警惕的现象,一是过度情绪化表达的盲目从众现象。很多案例证明,依靠情绪而不是理性支配的种种社会群体行为,都会对社会秩序以及参与行为者本身带来各种伤害。二是过度情绪化表达的群体操纵现象。如果说社会从众现象更多地表现为参与者的自发行为,那么,受操纵或被别人利用而表现出的过度情绪化行为则是被动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