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建设”:外国精英阶层特别注意官场文化的塑造
我们发现外国精英阶层特别注意官场文化的塑造,这也可以说是国外的“政治文化建设”,但我更愿意叫它“格调建设”。
在工业化乃至前工业化社会,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是比较统一的。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都挂在中堂上:“福”、“禄”、“寿”、“喜”、“财”。有的是福禄寿喜,其实“财”是基础,是关键。前工业化或工业化社会是物质匮乏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在这个阶段追求物质与财富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看法。人类什么时候可以挣脱物质匮乏的束缚,能够让自己的精神摆脱一些经济的约束,那就要到物质丰裕的时代。现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后工业化社会就是人类过渡到物质丰裕时代的社会。
客观世界的改变会带动主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说过,历史其实就是人性的不断改变。人们在物质匮乏时代的核心价值是追求财富,然而一旦从那种追求中解脱出来,人类势必会关注财富以外的东西,开始关注人生本身的价值。在物质匮乏时代,有钱才能有闲、有快乐,而后工业化社会里人们则意识到快乐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用钱都买不到。当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无限的物质追求也就会淡化,所谓“欲壑难填”是物质匮乏造成的思想意识和信念,是异化,是穷怕了的“形而上”。
现在我们正在目睹数千年来人类价值观的大变迁,日渐丰裕的生活带来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改变。可以观察到的改变是多元化,在多元化中积极的、健康的正能量是追求精神价值,从有益的文化活动中获得快乐,在生活体验中实现自我。我们在国外调研一直注意到那些发达国家随处可见的社会风景线——健身。伦敦街头、柏林的林荫大道、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纽约中央公园,长跑族简直就是城市的名片,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名片。现在我们中国,在上海、北京也终于出现了夜跑族,今年中国放开了马拉松运动。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极限运动的开展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显著外在表现。极限运动是在挑战自我,在挑战自我中体验生命,获得快乐。这是后工业化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类挣脱物质束缚和传统价值约束的新走向、新潮流。
过去我们有种说法,就是说一个人犯了错误,那是因为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这对,但也不完全对。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成就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除了受思想制约外,还会受到习惯、氛围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我管它叫“格调”,格调不是一种思想。据我观察,我们的一些干部格调不高。有些人很能干,工作有贡献、有成绩,也经受过一些考验,但仍然会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我感觉,不完全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其中也有格调问题。有的官员就是格调不高,说他有一点豪迈吧,也就是能拼酒;有一点幽默感吧,也就是常说点黄段子;有点艺术细胞吧,也就是唱个卡拉OK,要不就是字儿写得好,可常常是楷书还没怎么练好就直奔行书去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向国外政治文化中好的东西学习,我们干部格调有待提高。
干部应进行格调培育,读书、健身,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充实自己,充实“八小时以外”。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社会结构在变,社会的精神价值也在变,多元化时代正在来临。在这样的阶段,文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注意研究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完善我们的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推进人的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