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1940年8月21日,八路军战士在“百团大战”的战场废墟中,救出了两个幸存的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送她们返回日军占领下的石家庄,并给日军官佐修书一封:
“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孰为仁义之师?孰为精神强者?高下立见。
时隔40年后,解放军报记者姚远方撰写的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轰动东瀛列岛。被聂荣臻拯救的日本小女孩之一美穗子专程来到中国,感谢聂帅救命之恩,成为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感动了无数日本民众。
诚如克劳塞维茨所言:“物质因素只不过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贵的金属、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信息网络时代,舆论斗争的背后是争夺人心的思想战争,“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等之外,强国攻防夺占的又一个公共资源。
民族强盛的前提在于精神强大。能够立于不败者,必先有强悍之精神!
4、舆论阵地也是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舆论斗争战场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面对日寇摧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险恶用心,一场灵魂保卫战在硝烟中打响了。
——从1932年南满游击队创办《红军消息》报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极端困苦条件下,用松树明子照明、捣碎蓟草挤汁当印油的简陋手段,竟然创办了总计24份报纸,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的党报《晋察冀日报》用8头骡子驮着设备,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办报。为了便于快速转移,他们不得不把字模数量压缩到最少,时任社长邓拓为此提出“三千字里做文章”。日军视之为眼中钉,1943年派兵扫荡报社所在地河北阜平马兰村,村民被连续杀害19人,也无人说出报社去向。邓拓感恩马兰村的乡亲,从此笔名叫做“马南邨”。
——1931年11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瑞金成立,时为“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0天。为了让红色的电波传播不屈的中华魂,很多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新华社历史上牺牲的150名烈士中,就有110名牺牲在抗战时期。
——上海“孤岛”时期,坚持在租界进行抗日宣传的《大美晚报》编辑朱惺公,被汪伪特务暗杀时,年仅39岁。他在不断受到敌伪特务恫吓时,索性刊出自撰挽联:“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日寇能够越过万里长城,占据中国河山沃土,却始终不能摧垮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如今,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纵观网上意识形态阵地,思想的交锋每日每时都在进行。这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安全的战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