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绝不能让精神家园山河破碎(4)

网络时代,绝不能让精神家园山河破碎(4)

——在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沉思

5、“穿越”一问却沉重:如果70年前有互联网……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在这里响起。

然而,侵华日军意欲夺占的,其实是相距不远的卢沟铁路桥——它扼守平汉铁路,一旦控制即可打开长驱直入中原腹地的大门。

交通之要冲,才是战争夺控的要点。

今天,互联网络被称为“连接世界的桥梁”,是信息流通之要冲。有人预言,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于是,网上有人问:如果70年前有互联网,结果会怎样?

这看似“穿越”的一问,却是一个沉重的悬念。

或许,正义的声音会传得更快更广。1938年,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道:“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也可以说,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那时,一首歌曲的传播主要靠民众心口相传,如果有了互联网,救国图存的激昂战歌会立即响彻神州大地,振奋亿万国民。可想而知,这条传播途径,也必然遭到敌人处心积虑的扼杀。

而今,切莫以为网上有友无敌,那些抹黑英雄、制造谣言,颠覆历史的“水军”在兴风作浪。殊不知,70多年前汉奸的伎俩与此简直同出一辙:汪精卫投敌后,将伪“南京广播电台”改称“中央广播电台”,呼号也定为“XGOA”,与重庆国民党中央台的台名和呼号一模一样。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不便公开宣传“防共”“限共”“反共”,因此要求所属各报刊和宣传人员根据其发布的秘密文件撰写抹黑我党我军的文章,但“立言不可动辄以中央口气或翻印中央所颁布之原则”,而纯粹以个人、团体立场发表。如果当年有网络,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水军”吧!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拥有6.49亿网民,其中5.57亿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大大超过了抗战时期的全国总人口。

时隔70多年,谈起当年那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战争,在互联网上澎湃着热血春潮,也激荡着恶浪浊流。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显然,当年在抗战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在信息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战场上,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保卫战。

6、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果说,微博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当年在雾都重庆,周恩来也写过一个震古烁今的“微博”——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悍然袭击新四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

1月17日,《新华日报》准备发表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凌晨两点,报社同志报告,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不准刊登这篇消息,报纸无奈只好开“天窗”。

周恩来义愤填膺,连夜挥笔写下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8日一早,山城人民争相购买刊登周恩来题词手迹的《新华日报》,国民党派出大批宪兵、特务、警察阻挠报纸发行。周恩来挺身而出,亲自带领工作人员上街发送报纸。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行量猛增5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