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论今”看反腐之成效

“鉴古论今”看反腐之成效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反腐倡廉提出明确要求。全党既要坚定果断刹风整纪,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断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

在此重要的反腐战略规划下,短短两年多,便有一批高至省部级官员纷纷落马,彰显中央猛打“老虎”的决心和恒心,使得贪官望而生畏,百姓津津乐道。鉴史论今,历史上又出现了哪些清官和贪官,发生了哪些值得警醒和品味的故事呢?

三国时期,魏国名士崔琰就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廉官,《先贤行状》中评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崔琰跟随曹操时,任东曹掾,也就是举荐及任免官员的“组织部长”,在位期间正派清廉,凡在朝堂必面色凛然,大小官员都被他那一身正气威慑,短短十几年就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优秀的文武官员,以一人之力致使“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崔琰对待自己同样高风亮节,曹操立太子时,曾因曹植富有才华而犹豫,崔琰劝谏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曹丕仁孝聪颖,应当继承大统。可当时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此事让曹操喟然叹息,称其大公无私。梁启超曾评崔琰: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

崔琰主要的品质是刚正不阿,而东汉时期的董宣主要的品质则是执法如山。当时已经69岁的董宣被任命为洛阳县令,洛阳作为首都,王公贵戚横行无度,以往几任洛阳县令对豪门贵族的骄横跋扈无可奈何。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极为偏袒家奴,一日,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犯了死罪,董宣率领一批衙役在洛阳街头围住了湖阳公主出行的车队,并当场将这位家奴杀死。湖阳公主随即告御状,面对皇帝刘秀的质问,董宣不卑不亢:“我是在捍卫大汉的律法,而这个律法是皇帝你制定的,我照你所定的律法去斩罪犯,如同皇帝你亲自执法一样,何罪之有呢。”刘秀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赏赐董宣30万钱。董宣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洛阳城的治安一夜之间迅速好转。

不贪不贿的事迹也有不少。大清康熙时期,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此时江南一带官场上浮华奢靡之风盛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是各省中最为严重的。张伯行到任后,立即写了一篇《却赠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通过这篇檄文,张伯行向各级官吏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张伯行的这篇短文,被称为《一字诗》,很快不胫而走,成为提醒官员们为政以德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张伯行的《一字诗》还被人们经常提起,成为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格言警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