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的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也在相互借鉴和学习,影视发展中,许多英雄人物形象都可以追溯到古今中外,用“拿来主义”实现创新目的。首先是从传统中挖掘。对英雄的重塑和再现也是对民族心理的重新审视,对民族灵魂的重新铸就。在这个不再进行革命战争的时代,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可以突破这种时代的捆绑,使英雄故事又追溯到过去的历史,使曾经的英雄再现当下,并重塑其英雄主义的形象特质。其次是从西方文化中借鉴。“英雄”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传统概念,不同的民族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英雄形象。中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叙事手法上,西方影视作品非常注重叙事元素的创新,比如色彩、声音、语言等,通过与画面的不同结合产生新奇的效果,使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更加活灵活现。这种叙事策略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了画面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使镜头感和画面立体感增强,使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加深刻,值得我们借鉴。
任何一部影视剧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同时也暗含了需要进行人性反思的层面。在理性与感性交接的临界点,人性应趋于何者,众多的英雄形象的塑造的确体现了民族的气魄,而这种审美的背后,是否需要对心灵进行拷问、是否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更多的本性归为原位等等,都需要我们思考。其实,包括英雄人物在内的任何人都有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每一个叩问心灵的镜头都会给人内心留下深刻的烙印,发人深省。在今天的影视文化发展的驱动下,随着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去传统性、颠覆性的英雄形象逐渐走入荧屏,这种塑造完全颠覆了传统规约下的英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反思和诉求。如军事谍战剧《潜伏》中的余则成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从军统特务成长为忠贞的共产党员开始仅仅因为女友左蓝。《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最初也是因为异性的吸引成了他留在革命队伍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相比较而言,传统英雄主义作品叙事价值体系中,革命者成长的动力通常来自一些宏大的、抽象的主题,主人公常常都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道德高度和禁欲境界。因此,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用俗常人伦诠释“英雄成长历程”,这样的叙事策略,使观众感受到英雄之所以能够最终成为英雄,并不是政治教化的必然结果,而是人性最宝贵的那一部分人伦人情的自然延伸。正因为这些英雄人物有着其不同的自身存在价值,因此给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时代影响,让更多有挑战性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很好地给影视文化的时代发展添了一笔重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