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

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纸介媒体的舆论总体是好的,导向正确,尽管思想性和可读性有待提高。但网络媒体的管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网络空间里,中国对外传播还面临相当的困局。美国兰德公司在给美国国防部的报告《美国信息新战略:思想战的兴起》中指出,当今国际政治斗争不限于军事斗争、领土占领和资源争夺,更注重争夺对网络、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的掌控权,争夺新闻和信息的话语权。事实上,美国正是凭借网络的优势,加强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远程操纵能力和破坏能力。而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虽然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公信力、传播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强网络管理,占领网络阵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取得值得肯定得成绩。但是,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经过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往往使中国公众分辨不清网络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哪些是代表多数人的观点。而某些敌对势力,往往通过网络制造议题、组织写手、发动炒作,误导舆论、扰乱民心,危及国家政治安全。近年来,一些所谓“历史考证”网贴以“学术”的假象出现,丑化党的领袖、歪曲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颠覆人们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一些所谓“权威揭秘”混淆真假、夸大事实、鱼目混珠,散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失望情绪;一些所谓“头条新闻”,并非是对党和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大事要事,而多数是社会负面的、灰色的、黄色的、丑陋的消息,或无关紧要的猎奇,甚至是冲击伦理道德的“故事”;他们以这种所谓的头条新闻来冲淡党和政府宣传的主旋律。所有这些错误的、有害的、荒诞的网络信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显然,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虽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效果不明显;真正要做到大学生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任务依然艰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所开展的一种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提升、转变和引导。能否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开展入耳、入脑、入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事关未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事关中国前途命运,事关中国长治久安。只有成功地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中国各界精英才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勇敢无畏的意志品格、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自省自励的道德情操、忠于祖国和报效人民的自觉坚守。中国文化软实力最终要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智慧上,既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更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未来的思想言行中。可见,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长远。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日渐宽松,西方思潮纷纷涌来,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开放性、多元性越来越强。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老师、学术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一些困惑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解疑释惑的功能,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领。应当说,近年来高校对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不少成果。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的,可以说积重难返,扭转的效果很不理想。总的看,思政教育在高校总体教育边缘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教材观点正确,但教学联系实际不强;老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能力较差,对网络媒体的驾驭能力很薄弱;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主题,或主题不鲜明,缺乏计划周密的组织安排,每每流于形式;班主任的作用明显被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针对性;学生社团活动偏重娱乐性、缺少思想性,等等。针对上述不足,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但如何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出实招、见实效、持之以恒,确需高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并进行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