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

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但认识尚待统一,机制尚未健全,市场尚未形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国家利益多元多样、错综复杂;社会信息化程度迅猛提高,互联网无界无域、无孔不入;科技竞争持续加剧,高新技术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可以说,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非常复杂。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仅凭个人决策,很难把失误降至最低限度。只有借助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智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民主协商、反复权衡、科学论证,才有可能提出可行的理论、策略、方案、规划和举措。因此,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改革开放的繁重任务、实现“中国梦”的艰难征程,使我们党必须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这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国在面临许多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搞战略再平衡,剑锋直指中国;维护我国领土领海的主权面临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国内矛盾多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分配不公普遍存在,群众情绪有待理顺,思想领域多元交叉、良莠并存、干扰主旋律的噪音、杂音不断。为了科学决策、有效决策、高水平决策,更好地抓住机遇、妥善地应对挑战,顺利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当前,我国国内有关智库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比较单纯地对国外智库的发展状况进行编译和介绍;二是在编译、介绍外国智库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智库发展找出镜鉴;三是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或国内调研来探讨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四是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行积极探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重大,但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究竟应该什么样,认识尚待统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何形成总体发展的格局,尚缺少系统规划;部门之间的壁垒和人才流动的瓶颈如何打通,体制尚未理顺;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智库市场机制的建立相协调,尚无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研究单位的某些学者,试图完全照搬西方大国的智库模式和评价标准,无视中国已有的官方智库,而刻意青睐并无真知灼见且效命某种西方势力的所谓“民营智库”。至于近年来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组织召开的关于智库建设的研讨会,理论阐发和宣传造势较多,务实管用深入研究较少。虽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缺少系统梳理和论证,更没有纳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决策规划与实践。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