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整合集聚优化学科
学科建设战略上要讲“有所为有所不为”,战术上要讲“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要比有所为更难。1969年,斯坦福大学撤销了建筑学院,尽管当时其在全美建筑学院排名前10至12位。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建筑学院投入很大,要进前5位所付出的代价有些不值;二是“近邻”加州伯克利已有一所美国顶尖的建筑学院。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学科建设不能齐头并进,因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只有舍得放弃,才能集中力量,做强自己。学科发展要集中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不属于这个目标的,就应该舍弃。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增加是一种发展,学科减少,重新优化组合了,强势更强了,同样也是一种发展。学科发展不能盲目扩张,盲目铺摊子。要以核心强势学科为圆心,向周边拓展,发展支撑学科,建设新的学科,把没有明显优势的学科整合到强势学科支撑体系中去,实现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统筹发展。特色学科、重点学科要做强,新兴学科、应用学科要“出新”,传统学科要搞活。
现实中,我们会看到进行学科布局时,每一位教授都会据理力争说自己的学科最重要,甚至说撤销自己学科或不增加自己学科投入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其实,这实在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情绪。
整合、集聚、优化学科,就要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是因为实验室主任布腊格从学科交叉中发现了新的学科生长点,才激活了知识(物理学知识)与科学的需求(生物学和天文学本身的内在发展要求),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效碰撞。交叉出新意,交叉出活力,高校的学科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因为现在的学科发展在边缘交叉领域最能形成突破点。当然,学科综合集成是有选择的综合交叉,是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最优化的组装,使其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和无限的潜能。高校必须运用交叉力量,构筑学科群落,构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从而发展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重点,切忌“一片高原、没有高峰”
在学科建设上,我们要造峰,优先重点支持一批可以尽快进入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重点学科,从而彻底改变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加州伯克利原来有化学院、工程学院等14个学院,下设100多个学科系,各个学科发展非常均衡,每个学科水平都很高,就是没有一个学科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特色不明显,因而始终进入不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于是,他们调整发展战略,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原子生物工程,要求学校的每个系都尽量去和原子生物挂钩,以形成自己特色。经过几年努力,终于促进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正是由于发明了加速器,加州伯克利拿了17个诺贝尔奖,伯克利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成了世界第一,学校因此世界闻名。
加州伯克利的做法告诉我们,精心培育特色学科,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根基。特色就是优势,就是重点,就是水平。特色就是不求大、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特色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突破口;特色是异峰突起,出奇制胜的切入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