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群众中找“存在感”

到群众中找“存在感”

群团组织的存在感不在于开了多少次会,搞了多少次活动,而在于能否真心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有个老乡在天津一家建筑工地干活。去年,工程干完了,但工资却一直领不到。想了很多办法,一直无果,便想到了我。我试着支了一招:“可以找工会试试,工会是职工之家,说不定管用。”“工会是干什么的?我们都没听说过。”老乡的回答顿时让我无语。

几年前,有个朋友因为工伤导致残疾。为了能享受相关优待,希望帮忙办个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证由县残联负责,残联是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群众团体,那位朋友残疾特征明显,本人去应该可以直接办理,怎么还需要“托关系”?“你在北京不知道,现在好多事都得找关系,残疾人证也不例外。残联我们不是没去过,但是办不下来。要不然不会找到你。”我很愕然。

为了便于加强党同群众的紧密联系,我们党成立多个群团组织,比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通过这些组织,可以为特定的群众送去党的温暖,提供服务。上面两个例子虽是个例,但也折射出当前一个亟待关注的现象,这就是一些党的群团组织与群众还有点远,要么不怎么“待见”群众,要么不怎么受群众“待见”。在一些基层群众那里,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日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党的群团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特别强调“必须注重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