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勾兑文化”及其危害性

官场“勾兑文化”及其危害性

“勾兑文化”是长期滞留于我国官场的少数不良文化之一。官场“勾兑文化”严重恶化地方政治生态、污染官场人际关系,成为违纪违法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深刻揭示出官场“勾兑文化”和“圈子文化”对良好政治生态的危害作用。

事实上,官场“勾兑文化”主要源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民间交往形成的“关系”文化。长期以来,这种“勾兑文化”向官场渗透和蔓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官场“勾兑文化”。民间勾兑官方,商人勾兑官员,下级勾兑上级,采取的勾兑形式往往千奇百怪,多种多样。可以说,“勾兑文化”已成为助推贪污腐败、同流合污的无形之手,对党员干部具有严重的腐蚀性与危害性。

“勾兑文化”既是传统社会的遗留产物,也是现阶段我国官场不良现象和腐败问题的直接反应。官场“勾兑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以或隐蔽、或露骨的方式表现出来,危害正常的政治生活和人际关系,成为官场的毒瘤之一。官场“勾兑文化”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圈子文化”,官员们因各种目的相互勾兑和利用,极易形成所谓的官场 “圈子文化”;“利益交换”,官场勾兑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庇护下利益交换的表现;“山头主义”,一些地方权力高度集中,存在拉帮结派和占山头现象,官员之间相互勾结易形成权力和利益共同体;“人身依附”,一些下属慑于个人前程捏在领导手中,对上级唯命是从,极力勾兑。

官场“勾兑文化”以人情和关系为基础的行事原则,严重背离党的纪律和要求,危害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我们党对每一个干部都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而官场“勾兑文化”则可能漠视党的纪律和规定,从领导干部个人喜好和情感出发去工作,更有可能造成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派别组织和利益结盟。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党的纪律来制约和约束“勾兑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党的纪律,才能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的纪律,才能及时消除妨碍和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的因素,才能遏制各种“勾兑文化”和不正之风的盛行,才能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干群关系具有纯洁性和无私性,但是“勾兑文化”的侵蚀则危害了干群关系的纯洁性。一些干部通过勾兑上级领导,大搞“人身依附”,致使党内正常的同志关系荡然无存。这样的人身依附关系极易导致领导个人独断专行,导致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用人不公。有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大搞“公权私恩”,以至于一些人不屑竭智尽力地去工作,而是钻营关系之道,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走后门、搞勾兑,严重危害了干群关系的纯洁性,甚至诱发腐败窝系的纯洁性。一些干部通过勾兑上级领导,大搞“人身依附”,致使党内正常的同志关系荡然无存。这样的人身依附关系极易导致领导个人独断专行,导致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用人不公。有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大搞“公权私恩”,以至于一些人不屑竭智尽力地去工作,而是钻营关系之道,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走后门、搞勾兑,严重危害了干群关系的纯洁性,甚至诱发腐败窝案。

“勾兑文化”在官场中的存在,也违背了法律法规的公平正义。例如,一些地方犯罪案件中,有钱者有可能通过勾兑有权者改变司法程序或判决结果,给普通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前,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从法律制度的落实入手,还需要从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入手。杜绝勾兑,杜绝关系人情在司法实践中的干扰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环境。但官场“匀兑文化”的出现,却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官风政风和民风,必然会破坏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官德失范不是小事,一旦上行下效,“勾兑”流行,便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根源,危害国家,失去民心。需要谨记的是,一些干部正是因为身陷勾兑而不能自拔,因此丧失党性原则,最终走上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道路。因此,对官场“勾兑文化”,必须警钟长鸣。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