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赢得发展主动的必选项目。无论到哪里,对中国优势产能开展“超级推销”已经成为李克强出访的标配。
目前,中国高铁、核电等项目作为中国产能名片已经开始规模化地走出国门。“我们既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化,也希望把外国企业‘引进来’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李克强6月份会见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代表时指出,中国政府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与欧美企业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受外需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务院也多次出台外贸稳增长举措,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便利化,为外贸企业减负助力,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
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李克强曾阐述,中国拥有优势富余产能和性价比高的装备,美欧发达国家有先进技术,双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开辟深化南北合作的新途径,实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结合,也有助于中国装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从国内体制探索上来说,自贸区试验已经在全国多地开花,这其中,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已经成为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3月份,刚刚履新的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中国走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新的开放试点,并鼓励上海突破阻力,研究如何试点先行。
从挂牌到扩容,两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去年底,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开始深耕和扩大,中国宣布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贸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对本报表示,扩大开放,尤其是推动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这几年的一个重大突破。“主动探索开放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刘培林说,开放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这些领域的升级,还将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改革探索路线图,积累经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